“现代二十四孝”何以举轻若重?

2015年06月02日 07:15   来源:红网   胡文江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妈妈做个面膜”“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检”“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连日来,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在网上悄然流行,还被赋予“现代二十四孝”。随着网络热度增加,河南邮政公司将这套孝心图做成了一版个性化邮票。(6月1日《人民日报》)

  相比卖身葬父、卧冰求鲤那些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这套网络图片对现代人来说的确很容易做到,可不少网友坦陈,即便是这套“现代二十四孝”,多数人也基本没有做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在校园做了一次调研,问调研对象自己喜欢什么,回答都很干脆;问父母喜欢什么,十有八九第一反应都答不上来。这些常识和行为看似再简单不过,为什么到了现实当中却显得如此“举轻若重”呢?

  一是对“孝”的认知出现错位。在很多人看来,孝敬父母无非是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就行了。现代社会,对于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者指责其“不孝”者居多,正面宣传当中“孝道”典型多为悉心照料老人,尤其是那些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那些存在残障、疾病的老人饮食起居者居多。由此就给身为人子者一种错觉,判断“孝与不孝”的标准更多地停留在了物质层面,殊不知已然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迫切。

  二是“成长型”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望“孝”莫及。陪父母说说话,散散步,平时给他们打个电话,这些举手之劳之所以成为奢望,需要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方面整个社会总体上是一个转型爬坡期,从业竞争已然普遍,劳动者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另一方面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个体家庭呈“倒金字塔”结构,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然让他们疲于奔命,如果能够抽出一些时间陪父母而不去加班,现有的“小康”状态恐怕难以为继。

  三是更多的人“孝道”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所谓“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一旦到了行为层面,更多的人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惭愧、自责和懊悔。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状态,相比之下,人们将情感给予子女、爱人的,普遍少于给予父母的。孩子在未成年时期享受父母之爱被视为“理所当然”,成年之后他们的情感生活更多地放在了“爱情、婚姻”上头,有了孩子便又把情感放在了孩子身上。加之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所呈现出来的浮躁和怨气往往多于爱和感恩。于是“吃饭时候我几乎不和父母说话,基本在不停地刷手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是由于认知错位、社会压力、情感沟通等方面同时出了问题,才让现代24孝何变得如此“举轻若重”。我们不应该单纯从某一方面挥舞道德大棒,对子女横加指责,也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新时期倡导孝道,当从我们的社会发展角度做全面、客观的考察,方能为“孝文化”的传承指条明路。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