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好莱坞烂片为何就能在中国咸鱼翻身

2015年05月29日 07:56   来源:长江日报   禾刀

  美国迪士尼公司主打电影《明日世界》在北美遭遇开局不利后,其主管现在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以期减少这部斥资1.9亿美元打造的电影的亏损。中国市场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票房和对好莱坞的喜爱,成为欧美失利的电影寻求翻盘的沃土。(5月28日《参考消息》)

  在北美票房陷入滑铁卢,到中国却迎来转机,这样反观,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在全球化的时代,越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越会站在全局上看待问题,西边失利东边补,只有这样,投资风险才可能降到最低。

  当然,好莱坞烂片在中国咸鱼翻身屡试不爽,肯定说明一些问题。按照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年仅进口34部好莱坞作品。相较于生产力强大的好莱坞而言,这无异于杯水车薪。限于影片题材、引进成本和票房分成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品未能及时引进国内。引进国内的这些作品虽然在北美市场被烙上烂片的标签,并非崇洋媚外,平心而论,这些作品制作技术水平大多远在国内作品之上。

  特别有必要指出的是,在2014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中,相当一部分被观众斥为烂片。如此看来,能够在中国咸鱼翻身的,并非只有好莱坞烂片。

  不过,千万别把烂片咸鱼翻身的板子打到中国观众身上。虽然每个地方的观众观影水平参差不齐,但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对于一部赏心悦目的上乘之作还是有比较一致的判断力,只是让人心动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影倾向也出现了细分现象。虽然有的作品票房上表现未必令人满意,但却受到影评人士的高度青睐。问题是,由于目前院线依旧走的是粗放模式,一些很具潜力但商业化不足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充足的排片。

  好莱坞烂片在中国频频咸鱼翻身,既有国际市场的外因,也有国内电影市场的客观因素。如果我们自己的作品不能形成优势,不足以吸引国内观众,那么,在技术上更胜一筹的好莱坞作品击败国产影片倒也没什么奇怪。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