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正常存款的不正常蒸发

2015年05月20日 07:31   来源:人民日报   刘 念

  蒸发的存款都跟“高息揽储”有关,跟正常存款不是一回事

  据报道,石家庄有个女老板,存款说蒸发就蒸发,存进银行1000多万,莫名其妙就剩100多块。无独有偶,近期媒体还曝出,石家庄还有个储户,300万定存到期后蒸发;之前,杭州百余储户亿元失踪……

  存款蒸发,听起来非常惊悚。咱们国家的储蓄率非常高,老百姓赚了钱习惯存银行,说蒸发就蒸发,这还了得?岂不是该人人自危吗?

  细看报道,发现“玄机”:这些被蒸发的存款,都跟“高息揽储”有关。说白了,就是在骗子许诺的高利息的诱导下,钱存进了一种特殊项目里,在这个过程中,骗子施了调包计,把钱卷走。普通老百姓不必被网上的标题吓住,蒸发的“存款”,跟咱们大家的正常存储压根不是一回事。一不是日常的存款有了风险,二不是银行系统出了重大漏洞,实在不必谈储色变。

  说不必人人自危,不是说这样的骗局就可以掉以轻心。不能让同样的石头绊倒两次,这样让人血本无归的“高息存款”事件,过去出现时就引起了舆论大哗,怎么可以还让它接着出现呢?方方面面,不应该吸取教训,杜绝发生吗?

  储户应该提高警惕。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盯着人家许诺的利息,人家盯着你的本金。存进去就吃10%的利息,哪有这么好的事?要多留个心眼。骗子以假乱真,很有迷惑性,唯有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要买理财产品,必须走正规窗口正规程序;办理U盾等取款密钥时,一定要仔细看文本、看清楚号码,防止调包。毕竟,自己的财产,自己得看好。

  银行更应该加强管理。事情出来了,是你的员工干的,用的你的场所,换句话说,是窃取了银行的信用才逞其骗术的,这起码说明了管理上有疏漏啊。骗储户肯定不是单位行为,但管理员工,单位却是有责任的,不能推得干干净净。还有,再有类似情况发生怎么办?必须有相应的办法、机制来防范。出一次这样的事,对银行信誉的影响可谓巨大。提高储户的安全,维护储户的利益,银行责无旁贷。

  公安、司法部门也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尽快把盗人巨额钱财的人缉拿归案,尽量减轻储户的损失。一些警示工作,也必须跟上,银行大厅的醒目位置,应该做出清晰提醒。总之,不要让这样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