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红线”需要更明晰

2015年05月14日 11:14   来源:解放日报   徐敏

  “女儿快结婚了,怎样办婚宴才不至于违纪?”一位副局长打给纪检部门的“求教”电话,促使南京市纪委推出专题解读“八项规定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动漫片。该片针对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违纪“高发点”——包括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公务考察、发放福利和津补贴、接受宴请等,对其纪律“边界”进行了清晰解读。

  此举值得点赞,就在于细化了纪律、明确了规矩,让作风建设更加落到实处,深入人心。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为广大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定了规矩。但是规定和禁令实施以来,各类违纪违规行为仍屡见不鲜,一部分是因为某些党员干部不把规矩当回事,“四风”顽症积习难改;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某些党员干部不清楚规定的细则,或是心存侥幸,打“擦边球”越过了界。

  因此,明确规矩,细化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固然很重要,但是很多作风问题已成为一种习惯或风俗,纠正它不得不施以严令。规定严明、措辞严厉、违者必究、且公之于众,是谓“严”;同时,“严”也应该体现在让规矩更具体、让红线更清晰,挤压掉“模糊地带”,让人无法打“擦边球”。

  如何让红线更清晰?规章制度需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做,要让党员干部和相关部门单位吃得准、把得住、记得牢。这方面,一些地区有好的探索。例如,上海市静安区出台了《关于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把散见于各相关文件中的量化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梳理,制定细则,便于各单位对照执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教育引导和监督制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家有据可依,不因为政策吃不准、担心“踩红线”“越雷池”而影响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让红线更清晰,还需要地方依据“上位法”,结合地区实际立规矩。如,“严禁大操大办”的法理依据出自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其中明确规定,不准有“大办婚丧喜庆事宜,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借机敛财”等行为。还有后续出台的《坚决制止领导干部借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收钱敛财》等规范性文件,均有要求。但这些文件并未对“违规行为”列出具体界定标准,这是因为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给地方层面“定标准”留出空间。对此,上海市奉贤区就立下地方规矩,全区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不准邀请管理服务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务的人员参加婚丧活动,原则上不准邀请上级领导、本单位本系统同事、下属参加婚丧活动……”相较于“上位法”,这一更加“严苛”的地方标准体现了态度坚决,也让地方党员干部看清了“红线”。

  细化和明确规矩,最终目的是要让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牢牢扎根。为了实现有效传播,不妨在方式和手段上做些创新。南京市纪委推出专题解读“八项规定”动漫片即是一例。有的地方设计了“你会不会被纪委请去‘喝咖啡’”测试题,引来党员干部热情竞答,也是很好的尝试。抓细抓实,善于“治未病”,作风建设方能善做善成。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