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西方制裁、二战纪念、俄美对峙等关键词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下与中俄领导人会面联系在一起,几年前关于“中俄是否应该结盟”的话题眼下再度成为舆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尽管中俄高层互访是基于两国已维持数年的约定机制。
首先要明确,结盟(或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而缔结的相互进行军事援助的协定”。结盟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定义,都强调主权国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安排,虽然冷战后该定义变得更为松散和宽泛,但仍有别于国家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合作组织形式。而现在中俄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然不属于强调军事和安全合作的结盟性质。
对于“中俄结盟”,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一,目前中俄都没有融入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联盟,因此一些国家会将中俄视为敌人和威胁;二,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存在信任,因此俄罗斯无法找到比中国更好的盟友;三,结盟权是主权国家天然具有而不能轻言放弃的外交权利。甚至还有观点认为,中俄结盟则可以终结美国建立帝国的战略野心,也是双方为了自身生存必需的战略选择。
但中俄官方都不认同对“结盟”主张,例如双方的外交部门都曾就此问题公开正式表态中俄不会结盟。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张中俄结盟观点的出现主要源于:首先,界定结盟概念的主观差异可能造成对中俄关系的误读;其次,关于中国不结盟政策“已经过时”的观点已存在一段时间;第三,乌克兰危机加速“新冷战”和“中俄结盟”说,同时关于“中俄结盟”的共同利益基础可能被夸大了。
实际上,中俄在经济优势互补、政治主张互助、军事实力互促三方面的共同利益基础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两国经济合作尚存结构不合理、投资水平低、大型项目合作与小型经贸往来不平衡、已签署项目尚待落实。此外,对外战略上,中俄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也不会彻底与西方闹翻。
因此,无论是从中俄伙伴关系建立的主旨精神来看,还是从中俄合作的体系结构性质来看,抑或是从中俄两国外交向“软实力”转型的路径来看,目前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是中俄关系务实、正确、高级的发展定位,结盟并不能提升其价值。
与结盟相比,当前的关系更具功能弹性、生存弹性和包容性。对待中俄关系需有长远视角,不能放任于短期行为和短期效果,不能透支它的信任和声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俄之间的信任持续积累,并确保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至少是在目前阶段,虽然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互动频繁,也面临共同的外部压力,但是只要国家关系确立基础不变,两国愿意维持现有的合作体系结构,且坚持走已获得国内共识的外交转型路线,那么中俄关系就没必要从“结伴”变成结盟。(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