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青春片多些宽容和时间

2015年05月11日 07:11   来源:红网   史兴庆

  这段时间国产电影在票房上打了翻身仗,这与《速7》接近尾声有关,但也是因为几部国产片给力,不过,挑大梁的青春片——《何以笙箫默》、《左耳》等还是被人骂,说青春片滥俗、扎堆成浩劫等,其实没那么严重。

  不只是青春片,国产电影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每当一部有影响的电影出来,如果“口碑”不好,甚至被某些人骂得一无是处,片方反而可以放心洗洗睡了,因为十有八九要赚大钱了;相反,“口碑”特好、满是溢美之词,那片方可能就睡不着了,因为票房悬了。

  这例子也许夸张了,但毫不夸张的是国产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已到了严重脱节的地步。这问题得解决,不然会继续扰乱视听。要解决就得看看票房的主力军是什么人?能不能代表普通观众?看看口碑的主力军是什么人?这些人自身口碑如何?能不能代表大众——尽快建立起科学的影片评价体系,让口碑准确起来,有利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也是当务之急。

  回到《左耳》、《何以笙箫默》等片被骂,那么,这些青春片真的是滥俗、甚至成浩劫了吗?显然不是。

  毕竟影片的摄制和公映是要经过严格把关的,对电影可能出现的“毁三观”问题,有关部门的弦蹦得很紧,君不见《王牌特工》里的“教堂百人斩”就因为有负面影响被剪掉了。经过了严格把关,青春片还能成“浩劫”?不可能。

  当然,青春片也不是没有问题,但主要还是艺术层面,而不是社会影响层面,比如故事不真实、桥段雷同缺乏创新等,但青春片再不济,主体价值取向也是超越了现实功利的,片中的纯真和纯情也值得肯定和推重,也多少给了所谓的“真爱已死”、“不相信爱情了”一点救赎。

  何况青春片本身是商业类型片,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是“什么人看什么片”、“给什么人看就拍什么片”。有些人压根不是青春片的目标受众,也不适合看青春片,就像冯小刚“炮轰”《速7》一样,以冯导的年龄、阅历和身份,看这种肌肉男上天入地狂轰乱炸,“不走心”是必然的,换个七老八十的普通观众,别说不走心,就算走心,心脏恐怕也受不了。

  青春片也是如此,虽然营销上打了怀旧牌,但其实更适合处于青春期的、对爱情甚至还有些懵懂的年轻人去看——看他们自己的男神女神如何来演绎爱情、演绎怎样的爱情;至于这爱情从年代上看是属于80后、还是90后,并不重要。

  想想当年,一些“新民俗电影”像《红高粱》拿了国际大奖也有人骂“媚外”,冯小刚早年的贺岁片比现在的青春片更“不入法眼”,张艺谋、陈凯歌的大片《十面埋伏》和《无极》也曾是骂声一片,说国产电影,尤其是商业片,在骂声中成长,也不无道理。好在很多观众、有关部门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动辄危言耸听,予以骂杀和棒杀,这才有了国产电影今天的大众化和市场生机。

  票房不是唯一的,但口碑也不是杀人技,时代变了,国产电影不会再回到高高在上、或者只为某些人服务的状态了。至于青春片,还很年轻,远不成熟,有问题可以解决问题,有负面影响也可以去减少,没有电影是完美的,国产电影的种类还很单薄,有新的类型出来是好事,做不到善意批评和积极引导,也不妨给她多一些宽容和为自己正名的时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