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鸡汤”忽悠的公众该醒悟了

2015年04月30日 07:18   来源:燕赵晚报   朱四倍

  近日,人民网官方微博刊发长微博,对一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心灵鸡汤进行了科普:温水煮青蛙,教你居安思危;鸵鸟心态,告诉你遇事不要逃避……其实这些都是赤裸裸的误解!青蛙才不会任由自己被煮死,鸵鸟遇到危险也不会把头埋进沙子里……网友看了之后纷纷点赞,说到科普一出,鸡汤尽毁。(4月29日《西安晚报》)

  每个人都应反思:“鸡汤”何以让我们放弃了思考的能力而奉之为圭臬?事实上,不独“温水煮青蛙,教你居安思危”,“鸵鸟心态,告诉你遇事不要逃避”之类的“鸡汤”,还有亦真亦假的各类名人名言和名目繁多、张冠李戴的种种成功学书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王朔、陈丹青、张爱玲、林徽因包括企业家马云等被包装成了创作心灵鸡汤的高手,但遗憾的是,莫言明确地说,“流传甚广的名言警句,非我所做”,其他的如白岩松也站出来打过假。与此同时,一些成功学、厚黑学之类心灵鸡汤类图书大红。

  “科普一出,鸡汤尽毁”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立足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立场进行反思,甚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心灵鸡汤的流行与我国公众的功利投机心理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人们放弃思考,甘于随波逐流的必然后果。在欲望裹胁下,不少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却无处释放,在寻求慰藉的道路上,遇到了“鸡汤”就匍匐倒地,不管是毒药还是甜酒,只要暂时发挥自我宽慰的作用就好。

  心灵鸡汤的流行还与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主,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者或受训对象,用知识量的积累或者是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效果,学生尽管拥有丰富的知识,但难以有自己的思想,养成了顺从权威的习惯,缺少分析批判精神,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此下去,理性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就付之阙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最终就导致对心灵鸡汤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当作了人生指南。

  “科普一出,鸡汤尽毁”教育我们不盲从于权威和传统,而是要有批判性思维,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如此。“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时,人就越来越像机器”的劝戒需要铭记,在心灵鸡汤面前,我们不能成为被动的机器。

  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出版的《心灵鸡汤》登陆书市。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往往以其浅显易懂的格言和故事,阐述生活哲理、分享人生感悟。心灵鸡汤传入国内后,《读者》、《知音》杂志等都是人们追寻心灵鸡汤的集散地。这并没有错,但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就是南辕北辙。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不仅导致了创作个性的泯灭,同时也导致了欣赏水平的降低……而大众欣赏水平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被文化工业所欺骗和操纵。”当心灵鸡汤到了需要打假的时候,到了人人厌恶的时候,人们仅仅是被欺骗了吗?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