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有毒?治理当回归监管本身

2016年05月09日 15:10   来源:光明网   杨兴东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鸡汤文大多由专门的微信公号或者APP等转发平台进行分发,注册人员再通过转发此类附带广告的文章来获取分成,每转发或点击一次1到6分钱;一篇10万+文章,转发平台可获得3万元左右的灰色收入。鸡汤文除了制造垃圾信息,内置的广告还会给网友带来误导,甚至就是一骗局。(5月9日《新京报》)

  说实话,看完这条新闻,我并不觉得问题全是鸡汤文的错。朋友圈中的阅读有着碎片化、轻松阅读的性质。类似“养生鸡汤”,如果写的不错,确实能给人帮助。而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又很难有时间去阅读,利用闲暇等车的时间,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此类文章有何不可呢?至于,阅读者通过分发此类文章,来获取分成,本身也没有原罪可言。早前《南方都市报》推出的并读,走的也正是这种模式。可见,就鸡汤文而言,问题与文体无关,而是置身其中的违法广告应当及早厘清。

  也就是说,其实这是一个行业监管的问题。自媒体时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个人文化表达时代。相对于以前的行业监管来说,与自媒体紧密联系的新生广告,也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广告法》对于虚假广告早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但具体到监管者存在工作滞后性,他们能否跟上时代,及时重拳出击鸡汤文背后的虚假广告,考验制度自觉。换言之,清理鸡汤文毒素,需要的是将传统法律在自媒体领域落地生根,而不是像倒洗澡水一样,连孩子都倒掉。

  鸡汤文,之所以这么多人喊打喊杀,不仅仅是虚假广告的问题,背后还有一个观点站队的猫腻。对一些人而言,不喜欢鸡汤文就可以是一种价值对立。比如朋友圈里时常流行的揭批鸡汤文。这一番,鸡汤文因为内生广告的问题惹祸,自然引起舆论关注。而事实上,像新闻列举的广告问题,其实在其他类型的文章,比如历史揭秘、娱乐八卦一类中也存在。梳理此类现象,更该抱着一种专业的态度,警惕情绪化表达。

  没有一种文体生来罪恶,出问题的都是使用它的人。我们当然不赞成鸡汤文一味地教人用内心的自我感动来应对复杂问题,但也不必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一问题,得出凡是鸡汤文背后都有利益纠葛的结论。事实上,回归到鸡汤文内生虚假广告问题本身,需要厘清的逻辑链条是,广告虚假在前,通过爆款鸡汤文搭便车在后。至于鸡汤文,如果是为了传播虚假信息定制的文章,早已脱离了鸡汤文带给人心灵感动的本义,更践踏了相关法律,相关部门对此类作者以及诱导传播平台治理整顿就是,何必去责怪文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