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政府做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承诺的背景下,已经披露2015年预算的90多家中央部门里,绝大多数都主动压缩了“三公经费”预算,但也有部分部门“不降反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个部门2015年财政拨款预算在“三公经费”上有所增加。(4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李记:十部门三公经费缘何不降反升?从报道中可知,接受采访时,不少部门都给出了具体的理由。但,显然还不够细化!对此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指出,政府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在他看来,预算仅公开到“款”和“项”是不够的,还是太过于抽象,应该公开到“目”,老百姓就一目了然。简单的例子是,比如农业部要建立一座水库,总共要花多少钱就是“项”。而若公开到“目”的话,就需要公开修建水库的原材料、人工等具体开支,公众才能判断开支是否合理,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
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标准愈细、“弯路”愈少、效果愈好。既然新的预算法、《工作要点》等已将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具体细化,如何确保各级各地遵章办事,是当务之急。具体到是升还是降的问题上,如果公开做到了具体到“目”的足够细化,每一笔公款都清楚、明白,经得起审查、监督,又何惧一些部门三公经费不降反升呢?又有多少部门敢随随便便不降反升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