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药"穿马甲的背后是"裁判"不公

2015年04月22日 10:28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单独定价药品在新一轮药品招标中又摊上大事了。4月20日,有媒体曝光了常用药克拉霉素改变剂型,由普通胶囊改成软胶囊,就摇身一变成为独家品种、享受单独定价后身价比普通胶囊高出22倍的消息。随后马上就有业内人士向羊城晚报报料称,部分原研药明明专利已到期,却仍能享受单独定价,明明价格比同类药品高出20倍,也能轻松中标,相当有失公平、公正。为此,广东一药企还将国家发改委告上了法庭。(4月21日羊城晚报)

  广东某家药企状告国家发改委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部分国外进口的原研药专利保护已过期,却仍享受单独定价;另一个是个别药品经过“改头换面”,普通胶囊改成软胶囊竟然成为独家品种,定价可以高达其他同类药品的20倍。广东药企的“反映”和“状告”让公众深感认同,明明是“老药”,穿个马甲、换个“包装”,竟然可以摇身一变为“独家药”,这哪里还有公平可言?国外专利药保护期已过,国内监管部门竟放任其继续牟取“暴利”,这是哪门子道理。形象些比喻,老药品“穿马甲”竟价和专利过期仍实行“价格保护”,就犹如现实生活中的短跑比赛“服用兴奋剂”、网络游戏开外挂,不仅重创公平公信力,更直接暴露出来的是“裁判者”的失职。

  做为价格监管者的地方发改委,很显然没有当好药品招标的“裁判”。药品监管包括品名、价格等多方面监管,对于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间,以及专利到期后的处理处置,不属于国家发改委职责,但发改委有关方面完全可以及时与食药部门沟通,共同创造一个干干净净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老药“穿马甲”现象,发改委做为市场监管者也并非不能有所作为,“换个马甲”,价格定价上番了20倍,这显然有违诚信和公平,身为价格监管者完全有权进行干预。说到底,一些地方发改委在药品招投标上,并没有真正尽到维护市场公平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职守,他们没有及时“察觉”和查处此类事实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放纵了无良竞争和投机行径。

  换包装的“暴利药”竟然可以高价中标,与规则漏洞和规则缺失有关。应该将药品进入医药市场的规则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对于失去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规则安排上一视同仁;对于“翻新药”一致对待,让各类药品在价格竞争上以“品质”和“效能”为重,而不是“新包装”、“新名称”取胜。尤其是剔除专利过期药和“换马甲药品”的独家品种权,让这些带外挂的“选手”脱下“作弊器”、让这些吃“兴奋剂”的选手付出应有的代价,是确保药品竞价公平、保护患者利益的前提。

  其二,公众更希望彻查“不公裁判者”本身。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个别地方发改委为何长期放任此类“不公平竞争者”进入市场?而且,放纵个别药品经过“改头换面”后以20倍的原价中标?其中,难道没有利益寻租或蝇营狗苟的“猫腻儿”吗?两年前中国足球领域挖出了一大批“蛀虫”,其中就有一批“问题裁判”。事实证明“不公平的比赛”背后必有“黑哨”和“黑金运作”。那么,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阿奇霉素,价格仍居高不下,背后的“黑哨”是谁?类似的像克拉霉素药品换个剂型身价就高出22倍,其背后有没的“黑金”?“黑色和灰色利益”到了哪个部门、哪个官员手中?不应该尽快找到“答案”,并顺藤摸瓜彻查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把裁判当出气筒    2015年12月23日
  • ·牛奶硫氰酸钠之争谁来裁判    2015年09月29日
  • ·德葡大战,更像是裁判的胜利    2014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