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舆论点赞中国品牌 探寻崛起“金钥匙”

2015年04月15日 11:41   来源:人民网   李警锐 赵京文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三一重工、腾讯、中粮、蒙牛、横店影视城……中国品牌相继出现在近日热映的纪录片《运行中国》中。4月8日,由美国老牌纪录片制作商Discovery探索频道和五洲传播共同制作的三集纪录片《运行中国》在网络上发布,上线当日6小时内播放量即超700万,引发了强烈反响。

  而今年年初,另一部由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同样把镜头对准了中国企业:小米、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成功开拓了中国的科技市场,并大举向海外市场进军。海外媒体频繁聚焦,不约而同为大有可为的中国品牌点赞。

  提升海外知名度打响品牌突围战

  今年年初在美国举办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超过1/4的展商来自中国,海尔、TCL、海信、中兴等中国品牌相继亮相引人关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撰文称,中国品牌的崛起才是消费电子展上最大的惊喜。

  虽然“中国制造”已经名扬全球,但是为了提升单一品牌的知名度,中国企业再次打响国际突围战。《华尔街日报》对此评价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在消费电子展这个全球消费者电子大会上提升自己的形象,从联想、华为到海信、TCL,“中国企业却对消费电子展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此外,中国品牌还利用好莱坞电影,通过植入广告的形式自我宣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作为中国高端白酒品牌,剑南春利用了好莱坞的平台来促进自己的影响力。去年热映的电影《超凡蜘蛛侠2》中,在蜘蛛侠保护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一幕中,剑南春独特的红色酒瓶与公司标志醒目地显示在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上。

  《金融时报》刊发的题为《本土品牌寻求全球认可》的文章中,作者罗布?名托(Rob Minto)以《品牌突围》为切入点就新兴市场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兴市场品牌能够构建全球知名度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他指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已经诞生了闻名世界的品牌,海尔、联想就是这样的代表。

  正面形象崛起擦亮品牌“金名片”

  随着中国品牌的“走出去”,其国际形象也在不断提升。跨国广告公司智威汤逊研究部门在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一些美国消费者的心目中,中国品牌的正面形象正在崛起。

  调查指出,在18岁到34岁(千禧年世代)以及48岁到67岁(婴儿潮世代)这两个年龄层的受访者当中,有五分之一认为,中国品牌很有意思。在不分年龄层的所有受访者当中,有9%到20%的人认为,中国品牌有设计感、值得信赖。

  中国电子商务巨擘阿里巴巴在美国一经上市,便成为美国股市中最受认可的公司。关于阿里巴巴带来的颠覆,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师卡洛斯?克里什那(Carlos Kirjner)表示:“这是最大的电商公司,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关于阿里巴巴的一切都令人惊叹。”

  德国《经济新闻报》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突破,“中国去年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首次超越了欧盟28个成员国。5年后,中国还有望超越目前领先的科技大国美国。这意味着,中国复制欧洲和美国技术的时代终于结束了。”研发投入的增加无疑会提高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品牌也将告别廉价山寨的形象。

  对于中国品牌国际形象的提升,正如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市场研究部门的洁西卡?沃恩所说,“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是在全球化快速变动高度连结的时代,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转为正面的过程,速度可能会比以往的经验快得许多。”

  加大品牌创新力度全球价值链攀升

  中国品牌的能量释放,离不开创新力量的深层驱动。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指出,中国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发明和设计,并创立自己的品牌,中国不是要追随全球领先者,而是必须培养自己的领先者。如今,这一预见正在成为现实: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之际,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却日益提高,已开始在全球价值链快速上攀。

  从华为、中兴通讯到浪潮、东软等“中国品牌”,从手机、电脑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国IT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道路上创新发展,进步速度之快令世界为之瞠目。汤森路透公司的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品牌正在国际上迅速扩张。对中国品牌所有者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计并创造自己的产品,目前的市场环境正经历一次转变。”

  作为去年成为中国首个打入全球最佳品牌前100名行列的品牌,华为引发了外媒的广泛关注。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称,华为公司去年极为成功。4G网络让华为受益。此外,该企业作为智能手机制造商也非常成功。在世界市场上,2014年第三季度,华为销售近1600万台手机,市场份额为5.3%,仅次于三星(24.4%)和苹果(12.7%),排名第三。

  英国广播公司在其网站借此契机撰文指出,华为能否成为全球性品牌事关中国未来发展。文章称,“华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之一。中国企业能否创新转型为理想的品牌?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事关中国的未来,因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皆有这样一个共同点——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的能力。华为已经接近这一目标,如果它成功了,这将表明中国能否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飞跃,这也可能会帮助中国成为一个更繁荣的国家。”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2016年04月22日
  • ·用中国品牌讲中国故事    2015年02月09日
  • ·扎根中国,方能走向世界    2013年05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