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扎根中国,方能走向世界

2013年05月10日 08:34   来源:人民日报   丁刚

  在“中国制造”遍及世界的今天,对大多数普通外国消费者来说,中国形象与“中国制造”已经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形象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第一次出国,看到欧洲市场上的中国制造,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永远都挂着“大降价”、“大甩卖”的牌子。进入21世纪,美国的大型超市中开始出现中国制造,一些中档的美欧品牌也印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志。后来,“海尔”、“联想”的广告开始出现在机场手推车上、大型电子商场中……

  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市场对国产品牌的认可程度大体上是同步的。有的品牌,国内市场接受度要比国外更超前一些,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售后服务更具优势。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增强,是这些品牌能在中国市场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一个国家整体的品牌水平不仅仅与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关,也与消费水平相关。一般说来,消费水平高的国家,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消费水平提升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消费水平与美欧消费水平的不断接轨,培育了中国品牌成长的市场需求,也对这些品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在国外同样如此,当西方国家的白领穿着中国品牌的衬衣上班,他们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就会提升,同时也会对衬衣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相对来说,中国品牌与消费者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仍有不小差距,这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头大、分量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变化,包括GDP的增速、城市面貌的巨变,都让国内外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期待值更高。

  目前,中国制造与日本、美国或德国制造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是,中国制造“闯世界”更多靠的是“集体形象”——价廉物美,而日美德的产品大多是靠品牌引领。很多消费者甚至只记得品牌大名,而不知品牌的国家属性,即使这些品牌或“配件”中也有一些是中国制造。这样的集体形象,最怕的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连带效应。

  由此看来,在中国制造还不能靠品牌引领的情况下,某个单独品牌要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难度很大。从长远看,中国品牌的提升,还需要建立在中国制造品质普遍提升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的转型,会为这一转变提供必要的动力。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同,决定着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