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姓自创"治病奇招"是社会之痛(图)

2015年04月14日 10:15   来源:东方网   王羡古

  有病怎么办?当然是去医院。可医院要是也没办法,或者无力承担高昂费用怎么办?勤劳智慧的老百姓会自己发明一些“治病奇招”。近日,两条新闻引起了网民热议,一则是云南一名白血病患者自建木烤杆,自己躺在上面欲把癌细胞“烤死”;另一则是江西农民自制“排石床”治好了妻子的肾结石。且不说这些“奇招”是否有科学依据,看到老百姓无奈之下“自医”,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感到脸红和心痛。

  近些年来,类似这样的百姓自创的“治病奇招”屡屡见诸网络,甚至发生过为了省钱而“剖腹自医”的惨剧。很显然,如果不是实在无路可走,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去冒险。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不知道找专业的医生更能治好自己的病?百姓“自医”就是打在看病难和看病贵这一社会现状脸上的重重一记耳光,也是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最大的耻辱。

  如果说这些特殊的“个案”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小病自医”总能说明问题了吧?虽然暂时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但各位可以看看自己的身边,是不是大多数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选择“自医”?是不是网络上一流传什么“保健秘法”或者“偏方”,大伙立即趋之若鹜?你当然可以指责网民偏听偏信,被所谓的“健康谣言”所欺骗,但你是否考虑过他们为什么屡次被“欺骗”仍旧选择相信?因为这些所谓“秘法”和“偏方”最起码给了他们一点不用花费高昂医疗费用就可以“自医”的希望。当有关部门和医疗工作者对这些表示不屑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这些“秘法”和“偏方”的泛滥恰恰说明你们工作的不到位呢?

  面对百姓“自医”的情形,有关职能部门和医疗界绝不能轻飘飘地来一句“请相信医学”就了事。而社会各界也不能砸吧砸吧嘴,表达几分惊诧和愤怒后就不了了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当百姓屡屡自创“治病奇招”,这是整个社会的病痛。倘若不能尽快改变这种本不应该出现的怪现状,谁敢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有一天落到自己的头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便宜治病”的执念,你真懂?    2015年10月15日
  • ·“治病树、拔烂树”须干净彻底    2014年12月25日
  • ·治病历之病还需“阳光疗法”    2014年12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