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周 陈娴颖:科技创新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2015年04月14日 07: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新模式正不断构建和开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撑。科技创新保障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科技创新将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提升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实现服务内容供给的现代化。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实现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海量公共文化资源的存储、交换与整合,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字化,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保存期和可获取性,有效提高文化资源供给的速度和便利性;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公众需求提供丰富的、充满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

  其次,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现服务形式的现代化。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新材料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开发特色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提供数字创意工具,构建虚拟仿真环境,营造互动体验空间,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载体的数字化,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推进基层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入户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务,使基层公众能享受到更便捷和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科技创新可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传播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不仅是载体创新,而是“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从而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开展,使人们更方便地通过多种新型终端获取视听阅读资源、进行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强调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打造全域化、标准统一和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提供辐射到乡村、街道、社区、企业、工厂、学校和园区等不同层级的数字化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消弭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区域差距带来的“数字鸿沟”。

  最后,科技创新还会推动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创新。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移动化、社会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会逐步彰显,反过来对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提出迫切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不再是单一的文化事业单位,互联网站、搜索引擎和移动媒体等数字信息服务供应商也在有意无意地参与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在此背景下,采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等方式,将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和协同机制的建立,使之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范 周 陈娴颖)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