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股“改革牛”来了,如何分享这一红利呢?

2015年04月03日 07: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讲笑话大多是“一次性消费”。如果现在你还卖关子:“怎样把大象关进冰箱里?”估计话音未落就有人抢答:“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那就来个难度高的吧。现在A股“改革牛”来了,该如何分享这一大波行情的红利呢?你可以听专家们就“一带一路”机遇、高端制造趋势、环保治污概念等等各发表一通高见后,再徐徐亮出那个地球上唯一的正确答案:第一步,到证券公司开个户先!

  没错。想要分享牛市的红包,只有先成为股民,至少成为基民。

  最新数据显示,3月23日至27日,沪深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约167万户,距2007年4月的178万户一步之遥。应该说越来越多的人跨出了打开财富之门的第一步。

  但即使入场再踊跃,“全民炒股”的说法也不无夸张。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沪深股票有效账户为1.45亿户,加上后两个月跑步进场的,应该在1.5亿户左右;保守地估计,每3个人的家庭只开一个户头,以及加上通过基金的间接入市,参与这场牛市盛宴的,不到13亿人口的半数。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分析了近3个世纪以来的大量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资本收益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在近几十年中更是出现了快速攀升的势头。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市场越完备、越有效率,资本再投资就越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高收入群体与一般收入者之间的财富鸿沟越来越大。

  眼下的A股牛市,正为验证这个论断提供了一个视角。从常理推测,那些能在资产配置上先行一步的,以有财可理的“高净值人群”居多。而大量“非股民”则或者风险偏好低、或者富余资金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非股民”中会产生一部分“后股民”:最近身旁老有人边吃肉边吧唧嘴,让人忍无可忍,终于冲进场来“抢钱”——“抢着送钱”了。

  有种技术分析法是用新开账户数高点预估市场头部,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这和看证券报刊热卖的程度、听出租车司机谈股票的频次等民间偏方一样,其背后有同样的逻辑——热炒过后,谁来接最后一棒。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不赞成“资金注入股市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的观点。他说,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很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获得发展。

  确实,在股市的各种功能中,我国一向“最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已被历次牛熊循环与改革节奏之间的高度相关所证实。即如眼下,如能借火热的牛市氛围顺利推出注册制改革,从此贯通资金浇灌创新创业的渠道,不失为惠及全体民众的根本路径。

  其实,除了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资本市场更应在居民财富的优化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分地说,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真正的大牛市红利的溢出,应该惠及更多的小股民、“后股民”,乃至“非股民”。

  比如,拓宽社保基金入市渠道;比如,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比如,加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再比如,强化市场监管的“守夜人”意识,让中小投资者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而非一如既往地扮演“接盘侠”。

  有赖于周全的制度设计,也有赖于健康的财富文化。否则,就又回到了那个被你猜中的结尾:把门关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齐 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股民学会割肉清仓并不等于成熟    2015年08月28日
  • ·股民暴富梦想的转运珠    2015年07月29日
  • ·别让股民白白跌跟头    2015年07月01日
  • ·股民跳楼警示股市风险正在加大    2015年06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