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欣泰注定退市 仅仅股民“给力”还不够

2016年07月18日 08:20   来源:工人日报   北梦原

  “一只注定退市永无翻身之日的烂股,两天成交居然近8000万元。”许多股民表示看不懂,“只能说本届股民十分给力。”专家们也惊呆了。一位基金董事长撰文称:没什么好说的了,看到欣泰电气第三个跌停,竟然成交了2456万元,又对比看了一下新三板的成交情况,只有三只股票的成交量超过欣泰电气,我感到非常震惊。

  上周,因涉嫌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的欣泰电气,在12日更名为“*欣泰”复牌后,再次刷新了市场对于A股的认知。

  作为“创业板退市第一股”“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没有直接停牌退市,还要继续交易一个月。然而,这场原本被市场看做监管层为显示整肃市场决心而安排的“游街示众”,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成交稀少的惨相。

  相反,在证监会已明确声明其无法再上市的情况下,这支毫无“生还”可能、已有基金将其估值归零的股票,在上周4个交易日内成交11869.19万元,换手率11.37%。

  *欣泰的“活跃”表现让所有人感到费解。在A股有史以来“最极端的利空”面前,众多投资者接盘行为被媒体毫不客气地形容为“飞蛾扑火”“刀口舔血”“火中取栗”。而据报道,其中近九成为散户。

  有投资顾问表示,在启动退市程序后,欣泰复牌的名称变为“*欣泰”, 跟新股“长得有点像”,不排除一些与资本市场脱节的投资者因此做出错误判断而误买入。

  还有财经观察人士指出,信息不对称是散户成为接盘主力的原因。“我国投资者队伍还不成熟,很多人根本不看报纸、电视,更不会上网,即便看到了交易所的信息提示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也有分析认为,对如此致命的利空“免疫”,仅仅靠“傻”是不够的。有市场人士猜测,看似活跃的成交可能来自机构资金在不同账户间的对倒,以活跃交易吸引跟风资金买入,利于股票尽早打开跌停以便出货。

  已经有不少专家表示,在这场被媒体称为骗子与傻子的对决中,“冒死豪赌”的投机客期待的“奇迹”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对于造假造得让人瞠目结舌、退市如此确凿的公司还要炒作,将来亏损就是活该”。而对于更多普通投资者而言,或许只有通过血的教训,才能逼迫他们获得成长。

  自欣泰复牌以来,上周,深交所、欣泰电气以及多家证券公司,都发布了风险提示。15日晚间,深交所再度就欣泰电气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作出说明,表示将严密监控交易,督促会员做好客户工作,并强化揭示风险,加强市场宣传。

  同时,深交所再次强调,欣泰电气在暂停上市后无法恢复上市,在终止上市后无法重新上市,即“一退到底”,退市进程已经确定。

  应该看到,与*欣泰上演的“诡异”剧情和仅剩三周的市场生命相比,退市制度如何发展将更长久和深刻地影响每一个股民。此番,“欣泰确定将退市且无法重返资本市场”的信息之所以反复被提及和强调,或多或少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在执行上存在问题。

  实际上,上市公司欺诈、违法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尽管退市制度在1994年我国第一部《公司法》中就已获得明确,然而,直至2001年,我国才出现了第一家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

  此次欣泰电气成为我国第一家因欺诈发行而被退市的上市公司,被市场认为是监管层释放资本市场“强监管”的信号,这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期待。我们期待着股民“给力”同时,监管层“出现一家,退市一家”的铿锵表态在执行中持续“给力”,两股合力推动让中国资本市场获得一个健康繁荣的未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股民学会割肉清仓并不等于成熟    2015年08月28日
  • ·股民暴富梦想的转运珠    2015年07月29日
  • ·别让股民白白跌跟头    2015年07月01日
  • ·股民跳楼警示股市风险正在加大    2015年06月16日
  • ·简政放权重在厘清权力边界    2015年05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