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二三线城市要留得住人才

2015年03月24日 0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钟的

  2015年毕业生就业季已进入最后阶段,多数毕业生已经或正在作出最后决定。有媒体调查发现,学校在一线城市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清华大学近日也公布了这样的数据:毕业生京外就业率连续3年突破50%,2015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的人数还会增加。而在10年前,80%左右的清华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

  上述变化,似乎与几年前媒体热议的“逃离北上广”现象暗合。有所不同的是,过去一些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出现了一股“逃回北上广”的小浪潮。他们离开一线城市,来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后,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地就业环境,在各种潜规则面前碰壁,百般无奈之下,宁可回到一线城市“蜗居”。如今,应届生一毕业就离开一线城市,少了“逃离”还是“逃回”的徘徊。

  一线城市对应届生的吸引力真的全面下降了吗?这也未必。这些年,不光一线城市毕业生把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作为重要选项,还有不少外地学校的毕业生涌进来实习、求职。平等的竞争环境,开放包容的姿态,是一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利器,在这些方面,“北上广”依旧保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随着就业形势和择业心理的变化,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吸引他们前去工作的,不一定是大而全的城市规模,而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具体特点,比如靠海边、风景好、文化气息浓厚等。

  过去人们认为一线城市更发达,到一线城市生活,提高了生活的层次,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现在的90后求职者却并不那么看。决定他们择业的,往往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喜欢”。当然,他们的选择也有实在的一面:一线城市有严格的落户政策、高企的房价、接连的雾霾天,都是应届生求职时的减分项。

  对一线城市来说,应届生能不能留下来,取决于一些“又干又硬”的因素:房子、户口、车子……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年轻就业者的心就能安定下来。而对二三线城市来说,解决上面的问题简单得多。在接纳一线城市“溢出”的应届生后,让他们的心定下来,更多取决于软环境因素。比如说,能不能不靠“拼爹”就获得职位升迁,是不是凭自己的工作能力而非逢迎拍马获得认可,各项规则是否透明合理,自己的创新意见能否被采纳,等等。否则,仅凭物质上的吸引力取胜,很难保证年轻就业者未来的心态不发生变化。

  二三线城市能吸引来自一线城市的名校学生,对平衡地区发展差异,实现人才合理布局,都是一件好事。人才的竞争力,和人才本身的能力有关,也与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有关。如果二三线城市吸引了优秀年轻人后,就业软环境依旧不变,放任岁月磨平他们的“棱角”,那么它们只是吸引过来了人,并没有吸引来发展的驱动力。而且,真正有实力的应届生可能还是希望留在“北上广”,留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差异的主要特征,已经不是会不会堵车,能不能买到最新的数码产品,吃到一顿西式大餐这样的外在层面了。很多二三线城市照样堵车,照样有各种国际大牌的连锁店。不过,在容纳人才的环境层面,二三线城市需要扭转的仍有许多。实现这种软环境的变化,不仅要靠好的政策措施,靠相应的激励体系,还需要当地所有人自发自觉的努力,以创造好的人文优势和人才环境。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