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造成农村发展失衡

2015年03月18日 10:3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莫开伟

  网络热传的王博士回家见闻记,勾起了笔者对农村艰苦岁月的回忆。笔者有切肤之痛——自己家乡也正被这种“不祥”氛围笼罩着,不知前行的路将走向何方?当然,王博士所描述的现象不仅仅符合笔者的家乡,也是当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发展失衡的普遍现象。从王博士见闻记能引发网络热传和民众广泛关注的情势,足以说明农村发展失衡已成严重社会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担忧。

  应该说,王博士对农村发展失衡现象的观察全面清晰,从农村空心化、婚姻物欲化、住房攀比化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生动描述,给人如临其境的强烈现场感。同时,王博士对农村人情的世俗化、功利化、隔阂化等方面问题也进行了深刻剖析,全面展现了亲情、温情、乡情在新生代农民群体身上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身份炫耀以及谁挣钱多就是英雄的现实利益观。笔者十分赞同王博士这些分析和观点,但依然觉得王博士见闻欠全面、欠深刻,读后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笔者还想补充几方面:一是农村读书人越来越少。笔者家乡考上大中专学校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80年代末、90后读上高中甚至大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不少文化程度不高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好逸恶劳,从事小偷小摸甚至打砸抢等刑事犯罪活动,成了城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南方某市,家乡的民工已经被打上了身份标签,常遭招工单位拒绝;二是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近年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但农村垃圾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在一些农村,房前屋后、河边溪沟到处生活垃圾成堆,人经过时恶臭难闻,且这种现象至今处于无人管状态,当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搞了不少,可没有多少人对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投注更多精力;三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虽说农村电视普及了,但电影、戏剧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下乡却少了;加之对留守农村人员缺乏正确生活引导,农村赌博风愈演愈烈;尤其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民吸贩毒、嫖娼等丑恶社会现象有所抬头;四是农村人情负担越来越重。尽管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但农村婚丧嫁娶、建房、升学当兵、生日宴等等宴庆活动泛滥,人情变味,成了搜刮钱财的“道具”,“随份子”礼金越来越高,不少家庭被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债台高筑;五是田地荒芜越来越多。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缺乏足够务农人数,尽管有各类涉农补贴,但种养殖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无心农事,且不少90后农民根本不会种田。在笔者家乡,大量田地被撂荒,荒芜的田地不少于30%,且这种状况还在变得越发糟糕。

  而造成当前农村发展失衡不能怨农民,发展失衡的根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被城乡巨大差距逼出来的。首先,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城市优于农村。大量医疗、教育、公共交通、养老保障、娱乐等设施投放在城镇,且这种现象还有加剧趋势。致使在教育教学资源、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城市与农村存在巨大鸿沟和极端不平等,这成了农村发展失衡的催化剂。其次,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是缩小,而是在扩大,使农副产品越来越低于它自身价值,工业产品越来越大于它的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撇开大型工业产品不说,就说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生活资料以及农药、化肥等等,其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农副产品上涨幅度。尽管政府对农业种养殖业实行了相应政策补贴,但依然无法抵消涉农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仍无法改变事实上被“剥削”地位;再次,农村读书无用论、婚姻及其他方面相互攀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受医疗、住房、高等教育等多项改革诱发的“城市病”感染而致。看病贵看病难,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收费剧增,不少专业设置不对口,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失业;城市生活高昂的房价,买套房需要几代人努力,等等,这都是将人们一切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引向“向钱看”歧途的“祸首”。这些社会通病,不仅扭曲着城市人正常生活观,也深深影响着农民工思维方式和生活行为,让进城务工农民效仿和推广。

  尽管农村发展失衡或没落程度正在加深,但笔者深信这一切只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加快设施,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交通、水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生活面貌将发生历史性改观,农村文明生态也将有实质性突破。而且,随着农民文化教育程度提高、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种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及比较效益会不断提高,农业将成为养家糊口的产业,必将让农民安心农村创业。尤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对生活环境要求提高,农村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及城市居民向农村迁徙和原有农民工回归。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