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是新农村发展序言

2013年05月30日 07:15   来源:燕赵晚报   王丹雪

  石家庄市交通局驻灵寿岸沟村帮扶工作组组长郭立言从驻村帮扶开始就坚持写日记,2万余字的日记反映一个山村变化的典型。

  下乡驻村,是各级政府过去开展基层工作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城市工作成为重心,农村似乎逐渐脱离了各地政府的工作视野。从去年开始,河北组织大批干部带着资金和技术下乡驻村,让农民真切感受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动作。郭立言这本民情日记,从个人叙事角度向人们阐述了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并给各界提出了问题:如何通盘考虑未来农村的发展走向,农村社会将以何种形态存在。

  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在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状态严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的乡土文化基本解体。源自农耕文明的礼治基础消失,随之黯淡的还有儒家文化规制下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体系,这种由表及里的改变影响到全部的城乡社会,导致现今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

  礼治是农村社会的运转依赖,建立在天地人文化体系上的乡规族约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而以陌生人关系为主的城镇化,其运转依靠的则是法治。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制宗法被放弃,即使有完备的法制,依然难以遏止某些人对社会伦理底限的突破。农村空心化,进入城市的农民又游离于城市之外,城乡二元情势依旧,旧的已去,新社会伦理尚无法成型。

  发展农村经济,最需要的就是解放思想,科学驱动、模式创新一个都不能少。正如日记中所言:村子要想脱贫致富困难重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持走下去,直到成功。通过工作组的工作,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农村发展的思路。河北属于农业大省,但在食品深加工、精加工领域,名牌产品很少,多属初加工和粗加工产品,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食品工业相对落后于河南、山东。

  我们的农业经济还大有可为,工作组的重要任务更在于引导农村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将扶贫资金和本地资源和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户得到农业发展技术,充分挖掘科技农业的潜力。创新思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结合河北的实际,完全可以在农村开展生态农业开发,引入生态旅游等,让农村留住农民,收入增加。

  农村的文化积蓄作用很重要,由此考量新城镇建设思路,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土地开发,而是应在着眼物质增量的同时,更注重对乡土宗族文化的挽回和延续。这其中涉及安居和乐业的递进关系。此心安处即吾乡,先能乐业进而才会安居,其中次序不可颠倒。新城镇开发的核心应该是围绕第二、第三产业的布局进行,不为开发而开发。

  新城镇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人口集聚之后,能实现产业集聚,在提升物质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不破坏传统乡土文化甚至对其有所补益有所建树。这才是从物质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再到文明的城镇化。所以在农村和以后的城镇化产业布局规划中,应该以尽量不破坏农村的原始结构为原则,这样可最大程度保留民风乡俗,不颠覆乡土文化的存在基础。

  相信这些问题各个驻村工作组都能看到和想到,他们在深入了解农村基层之后,各部门以后的农村工作思路和新城镇规划思想将会出现变化,如此以点带面,我们的农村和城市都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