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冬日里的假花盆景有其存在合理性

2015年03月17日 07:05   来源:红网   钟烁明

  近日,市民发现位于吉林市吉林大街与滨江中路交汇处的路口处增添了30多个形似“油麦菜”的绿色塑料假花盆景花卉,吸引了过往市民的目光。有市民戏称:“弄了这么多盆的塑料假花,看起来还真像油麦菜,可就是吃不到啊,感觉真是有点浪费了”!(3月16日人民网)

  对于吉林市日前增添塑料假花造街景的做法,不仅市民有戏谑之词,媒体舆论更是站在地方政府施政理念失衡的高度质疑和棒喝。“面子工程”、“作秀”的观点铺天盖地,似乎当地政府的工作因为沾上“假花”二字,就一无是处。造假、作秀自然不值得提倡,但利用假花为地处严寒的东北城市增添一抹新绿,未必就那么有碍观瞻,必须深究。

  其实,仿真塑料花卉并非洪水猛兽。无论是百姓居家过日子,还是超市、会场,用塑料花卉来装点环境、烘托气氛者,并不少见。塑料假花长期在花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公众也普遍接受和使用。再说了,日前的东北,在季节上虽说也是阳春三月,但除了日渐消融的银装素裹,仍旧是冰冻三尺,并不太适合植物的栽种。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用绿色假花创意街景,给市民带来春天的感觉,多少还是有些合理性的,怎么能一味地否定呢?再从“物竞天择”的角度看,在东北地区,虽然严寒,但耐寒的绿色植物肯定也有,当地政府没有选择用植物来绿化,想必也是基于成活率、成本方面的比较考虑,是在节约公共财力,哪有一些言论认为的那么偏激和严重?

  透过现象看,“假花”之所以如此夺目,带来“假花障目不见其他”的错觉,根源不在花卉的真假,而在于当地政府信息公布的缺失上。公众对于政府用塑料假花造街景的决策过程以及缘由、目的、意义没有应有的参与和知情,或者政府政务不够公开,就会“雾里看花”、疑窦丛生。由此产生迥异甚至于对立的舆论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决策,不管初衷有多么美好和为民,都不能忽视两点,一是决策要有民意基础,充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障群众参与权,不能高高在上、闭门造车;二是要阳光决策,把政府的决策信息公开,让公众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这样,不仅有利于把政府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而且有利于政府在舆论的纷争中占据主动,拥有基于事实的更多话语权,塑造群众信赖的政府形象。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