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曹林: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太多了吗

2015年03月13日 07: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报道两会,围追采访代表委员,同时,记者也被代表委员吐槽——继姚明委员批评那些“采访时要合影签名”的记者不专业后,葛剑雄委员也抱怨“两会的媒体太多了!”他说,有些媒体拿到很多采访证,派出强大的阵容,但他们到底报道了多少有分量的新闻?

  葛剑雄说,他看到一个数字,有8000多名记者——记者比代表委员还多。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今年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为什么有8000多名呢?我所知道的是,很多地方和媒体派了庞大的记者组随代表团进京,很多记者没有采访证进不了大会现场,就在代表委员驻地附近住下,抓住机会找熟人带进驻地酒店采访。

  全国两会,那么多代表委员,很多地方领导参加,一些地方媒体围绕本地官员和代表委员进行采访,报道本省代表团的讨论情况和本地领导的讲话,当然也要加入追明星、追高官、追专家的全国新闻大战。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很多有代表委员的县,报纸、电视、电台、网站都会派出“两会报道组”,否则似乎就会有“缺席”之感。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县市,代表委员来源那么广泛,记者扎堆是必然的现象。不知道今后随着地域观念的淡化、全媒体的融合和“围着地方领导转”观念的弱化,两会上庞大的记者群会不会瘦身?

  其实,相比国外类似一些重要公共事件的新闻大战,两会记者并不算多,但抢新闻时的无序,追明星,拼体力不拼思考,爱扎堆不会另辟蹊径,加剧着两会新闻战场上的拥挤。喧闹的扎堆场景,仿佛不是新闻大战,而是记者赶集。

  一个知名记者谈过她的两会采访体验:在采访中,她不去扎堆凑热闹,不追明星,不挤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而是守在人大分组审议的现场,因为这里最能反映参政议政的真实全景。如果记者都有这种意识,不去人民大会堂门口堵明星堵部长,而是分散到各个分组审议现场去挖新闻,既不会出现新闻同质化和话题碎片化的尴尬,也不会像现在那么扎堆了。越扎堆越热闹,真正的新闻越少。

  葛剑雄所言“正是由于媒体资源过剩,才导致有些媒体追星和娱乐化”的逻辑其实是不成立的,媒体太多并不必然导致记者追星,纯粹是没找准角色位置所致。

  记者扎堆上两会拼体力抢新闻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玩味,很多媒体之所以这么看重全国两会,记者这么爱跑两会,有着“过了这十来天”就抓不着部长和代表的心态。想采访部长,难;想找个人大代表,难;想找个领导谈谈当地敏感话题或热点新闻,难;而两会把这些都“逼”到了一起。如果“两会”不只是被压缩在这短短十来天,而回归其常态运转的日常政治,记者不必过度关注两会,新闻资源也不会集中压缩在这几天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