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至31日,四川省委开展了2016年的第一轮正风肃纪集中督查。其目的,是把作风建设一抓到底、一寸不让,将责任压力层层传递到基层,使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地生根。每个组的成员,8到10人——这次集中督查的一大亮点,就在成员名单中闪现:四川抽调了6家主流媒体的6名一线记者,分别进入3个督查组,作为省委督查组工作成员。(6月21日《华西都市报》)
四川加大干部作风整顿力度,从省直部门到国企院校,督查的大棒确实已经举起。为此,四川省委成立专门督查组,并且专门聘请了“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媒体记者进入督查组。记者进督查组的首次尝试,可以体现四川省委在加强干部作风监督方面对媒体记者的尊重,对加强与媒体合作的重视,这种尝试的初衷以及加强干部作风监管的行动,是应该获得肯定和尊重的。但是,媒体记者进入督查组,能否发挥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能否坚持下来,还要看运行效果。
之前,媒体记者进入干部作风督查整改的会议,往往是列席会议,没有“发言权”,此次媒体记者进入督查组,直接以组员身份对相关单位进行监督,可以说,其对一线的监督会更加直接。这种直接监督,从一方面来看,确实可以使记者更加直接的面对干部作风的真实一面。
但是,媒体记者进入督查组,成为其中一员,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记者进入督查组的先决条件是“责任心强、业务突出”,那么,对于那些其他尚未进入督查组的记者,其行使监督权是否真的得到保障,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之前,媒体曝光的干部不良作风问题,不管是发生在四川的,还是其他地方的,显然都不是靠“督查组成员”这个身份而获得的,而是记者本应有的职业监督权。当记者进入督查组,成为其中一员时,这种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才符合督查组引入记者的初衷。
作为媒体记者,进入督查组,应是光荣,是使命,更应该牢记记者本身的监督性。倘若碍于面子,或受限于工作组整体行动的不便,而影响记者本应发挥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种尝试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当然,尝试总要比不尝试要强。加强干部作风整顿,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显然更需要一场又一场持续的监督攻防战。媒体记者不管是否被赋予督查组成员资格,都应该保障其媒体监督的权利不受干扰、打击。那些拳头打向笔头的媒体监督尴尬,尤其应该在支持媒体监督的大环境下得到整治。
大张旗鼓呼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旗帜鲜明支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干部作风整顿对媒体监督的一次界定,更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在支持媒体持续监督的一种应然认知。特别是越往基层,这种认同越需要强化,从而避免威胁、殴打记者事件的发生,监督正当性才能得以保障,干部作风也会得以加速好转。(张 立)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