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会点睛]鄂尔多斯3年左右卖完房?欺负我们没去过!

2015年03月11日 13:59   来源:CE.cn   

  1、鄂尔多斯3年左右卖完房?欺负我们没去过!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会议上,鄂尔多斯市长廉素表示:鄂尔多斯房产存量并不大,未售房产三年左右就可以消化。另外,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很小,连3%都不到。

  【微言大义】

  @TT---AA:你也就欺负一下那些没去过鄂尔多斯的人……

  @不做奴隶:什么鬼城,乱说,告诉你们,康巴什绝不是鬼城,因为你到了那儿一定会说:“这地方怎么连个鬼都没有?”

  @关注大未来:剩多少没卖完是一回事,卖掉的没人住又是另一回事。

  @cozytips:说一次谎言,要用一千句更大的谎言来掩盖。

  【媒体观点】土地资源是一本万利的王牌

  在冲动的政绩观下,土地资源成了官员心目中一本万利的王牌,似乎权力之手只要在地图上画一个圈,就都能够繁荣滚滚来、政绩竖起来。

  要建“商业金融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诸如此类的依据是怎么形成的?恐怕今天已经不再有人追问与提起。甚至有可能,这些貌似雄才大略的决策者,有的已经在这地画了一个圈之后,该晋升的晋升了,该走人的拍拍屁股早走人了。这副烂摊子,或将成为这一轮、或者下一轮决策者寻求新政绩的战场。

  2、深圳突击限牌:你们都是不得已,我们却是不得不!

  广东省政协主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回应机动车突然限购表示,因为车辆增长确实太快,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总得采取一定措施。

  【微言大义】

  @许哲的观点:你们都是不得已,我们却是不得不。

  @xueshenga00:从来没有过车的人,为已经有车的人造成的拥堵和污染埋单。

  @这刻想起往事:限购是一回事,朝令夕改又是一回事。

  【媒体观点】公信在限牌的“否定之否定”中何处安放

  从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看,作为无奈之举,限牌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是,不让汽车消费市场造成恐慌的管理心态,与民众在权力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否定之后突然宣布限牌所带给社会的震惊相比,哪个失得更多,不妨掂量掂量。前者得的是市场的秩序,后者失的是权力的公信。深圳愿意将后者作为换取前者的代价,显然是不把公信当社会的成本来看待的。

  这是权力对手中公信的一次自我贬值。当民之所赋的公权与公信,成为消耗民意的兑换物,诸如突然宣布限牌的所谓执政技巧,便等同于拉起民众的手掌扇了民众自己的一记耳光。它最终有效地控住了汽车上牌的节奏,却再次加重了民众对于权力的不信任感。这种因小失大却不以为大的硬拗,表面上是社会输了上牌的机会,实质上是权力输了民心。

  3、衡水中学规定大厕3分钟,臣妾做不到啊……

  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谈到衡水中学时说,纪律比军营严格,规定各项动作时间,比如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晨跑人手一本书或卷子,停下来等待时看课文背单词。为保证上课不迟到,有人和衣而睡整整3年。

  【微言大义】

  @老帆帆不吃葱:大厕3分钟臣妾做不到啊……

  @和君创业黄培:谁说中国人宠孩子?

  @Sherlo不明:当身处其中时,你就不觉得苦了,我反而很庆幸高中时的高压状态,让我有一个较好的大学,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徐龙harlly:不玩命高考,还有别的出路吗?

  【媒体观点】如果不能避开那场大考,严苛青春总比虚度好

  我们都是一群被应试教育驱使着前行的可怜人,不敢有一丝懈怠,生怕打个盹的时间,机会就从身边溜走了。大家都很累,老师时刻担心会不会出什么状况,容易得强迫症;学生随时担心背后发生什么情况,时间一长,心理也容易落下阴影,至于尊严隐私,那都是奢侈品。可是这些细节在洪流面前都被忽视了,只要金榜题名,谁还会在乎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干了些什么事呢?谁在乎张三其实喜欢画画、王二喜欢踢球、李四更想当个面点师呢?

  衡水中学只是一面三菱镜,折射出的却是社会成长路径的单一。只有将学生的个人空间压缩到最小程度,才有可能让应试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所以别责怪学生不懂事也别责怪老师太多事。如果不能避开那场大考,严苛的青春总比虚度要好。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