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爆红,博士发出“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的嗟叹。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折射了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学子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中也引起了关于“知识无力感”的讨论。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无论是“读书无用论”还是“知识无力感”都是一种在致富饥渴面前的短视,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在一些历史时期有其生长的土壤。(3月4日新华网)
王磊光博士痛陈“80后”大学生的出路难,并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其潜台词不外是之前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获得国家干部身份,吃上皇粮;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启动,“80后”大学毕业生则给全面推向市场,并要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开弓又岂有回头箭?
如果稍微放宽视野,在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士是四民之首,一个农民家庭,合几代之力,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再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其出路无外乎是“货与帝王家”,应科举当官吃上皇粮,积钱买田,致仕之后返乡做地主乡绅。但是时移世易,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现代工商业社会,一个知识分子,除了当公务员、从政老路,还应该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在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人生价值。
河北大学2010年曾开展一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其原因,也无外乎是城市有着聚集效应,有着基于分工细化的行业多元化,因而有着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也容易找到收入相对更高的工作。
但王博士返乡又何以痛感“知识的无力”呢?无外乎是一些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的少小玩伴,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好多已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因为读书的缘故,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们,有的参加工作还没几年,有的甚至还没开始就业,当然谈不上几多个人财富积累。但是作比较,是不可以片面的只看过往、现在,而不看整体、趋势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就作过一项比较:“歌女那项职业,年轻貌美时收入特别高,但年纪渐长,收入就开始下降,到后来就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医生那项职业,求学之际收入是零或负数,跟着作见习医生,收入甚微,三十岁后,悬壶于市,顾客人数慢慢地增长,四十岁后,收入滚滚来。”借以说明进行知识投资的发展后劲。
而如果从人的一生所得财富的角度做比较,张五常进一步分析:“歌女的早期收入较高,医生的较低,而因为利息率是正数,同样的收入较早的折现后财富较高……要是作为医生的一辈子总收入较高,那么利率够低会使医生职业有较高的财富,而利率够高则会使歌女的财富高于医生的。”所以,要消解农村学子的“知识无力感”,归根结底,则还在于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创业和就业,以改革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繁荣增长,从而拉低市场利率,使借贷市场上的高息不再普遍。到时,也自然会增强年轻人的求学,进行知识投资的意向,而不是先去忙赚钱。
当然,另一方面,高教领域也需通过改革调整,打破当下以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进“知识的实用性”,以便利大学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尽量避免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高不能成,低又不就”的彷徨失落。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