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消解农村学子的“知识无力感”

2015年03月05日 07:30   来源:红网   于立生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爆红,博士发出“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的嗟叹。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折射了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学子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中也引起了关于“知识无力感”的讨论。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无论是“读书无用论”还是“知识无力感”都是一种在致富饥渴面前的短视,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在一些历史时期有其生长的土壤。(3月4日新华网)

  王磊光博士痛陈“80后”大学生的出路难,并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其潜台词不外是之前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获得国家干部身份,吃上皇粮;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启动,“80后”大学毕业生则给全面推向市场,并要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开弓又岂有回头箭?

  如果稍微放宽视野,在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士是四民之首,一个农民家庭,合几代之力,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再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其出路无外乎是“货与帝王家”,应科举当官吃上皇粮,积钱买田,致仕之后返乡做地主乡绅。但是时移世易,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现代工商业社会,一个知识分子,除了当公务员、从政老路,还应该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在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人生价值。

  河北大学2010年曾开展一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其原因,也无外乎是城市有着聚集效应,有着基于分工细化的行业多元化,因而有着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也容易找到收入相对更高的工作。

  但王博士返乡又何以痛感“知识的无力”呢?无外乎是一些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的少小玩伴,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好多已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因为读书的缘故,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们,有的参加工作还没几年,有的甚至还没开始就业,当然谈不上几多个人财富积累。但是作比较,是不可以片面的只看过往、现在,而不看整体、趋势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就作过一项比较:“歌女那项职业,年轻貌美时收入特别高,但年纪渐长,收入就开始下降,到后来就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医生那项职业,求学之际收入是零或负数,跟着作见习医生,收入甚微,三十岁后,悬壶于市,顾客人数慢慢地增长,四十岁后,收入滚滚来。”借以说明进行知识投资的发展后劲。

  而如果从人的一生所得财富的角度做比较,张五常进一步分析:“歌女的早期收入较高,医生的较低,而因为利息率是正数,同样的收入较早的折现后财富较高……要是作为医生的一辈子总收入较高,那么利率够低会使医生职业有较高的财富,而利率够高则会使歌女的财富高于医生的。”所以,要消解农村学子的“知识无力感”,归根结底,则还在于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创业和就业,以改革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繁荣增长,从而拉低市场利率,使借贷市场上的高息不再普遍。到时,也自然会增强年轻人的求学,进行知识投资的意向,而不是先去忙赚钱。

  当然,另一方面,高教领域也需通过改革调整,打破当下以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进“知识的实用性”,以便利大学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尽量避免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高不能成,低又不就”的彷徨失落。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农村教育不应是中国教育短板    2016年06月24日
  • ·名校降分录取农村考生(图)    2015年04月17日
  • ·农村可作为职业教育的突破口    2015年03月20日
  • ·学子弃考“背后的故事”    2013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