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情怯”也是变迁中国的注脚

2015年02月26日 07:10   来源:红网   戴先任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月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学的便是文化专业,而家乡又是生养自己的地方,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这让王磊光此次春节返乡笔记,写得细腻而生动,虽然是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的视角述说,但也让人们看到了变迁中国的一个侧影,有一定的文本价值。

  他说近年情更怯,返乡让其感到了“知识的无力感”,其中正是体现了万千农村学子的苦恼。去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农村学子通过刻苦学习改变自身命运是越来越难,在这个拼爹炫富的时代,阶层固化,没有背景的农村子弟,在起跑线就输给了城里的孩子。

  一边是农村学子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一边却是读书无用论在现代社会甚嚣尘上。这些在外求学的农家子弟,当回到家后,发现有的并没读过多少书的同龄人反倒在外面混得比自己更好,有的甚至发了财,成了有钱人,衣着光鲜又出手阔绰,在村里受到尊重与羡慕,而自己就算读到博士了,却没有挣到多少钱,两相比较,则显得落魄。

  其实这也从一个方面看出现代农村青年的出路比上一辈人更为宽广,以前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现在则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比如有的农村子弟通过出外打工,或是做小本生意,慢慢在外面越来越好,甚至有了自己的事业,赚了很多钱。

  其实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那些读书出去的也没必要还像以前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现在流行读书无用论,一则,一些个案遮蔽了大多数现象;二则,一些“读书人”过高估计自身价值;三则,社会日益多元化,想实现自身梦想,确实不止只有读书一途;四则,也是农村学子向上流动通道雍塞所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读书多的人比读书少的人收入肯定要高。

  作者的返乡笔记,只不过是个人体验,灌注了个人情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故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却也是变迁中国的一个注脚。有多少人像作者一样“近年情更怯”?今年年初,有调查称,37%的受访者今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占到其中的47%。回家过年,在一些地方异化成了相互攀比,似乎只有衣绵还乡才有面子。如此来说,“近年情更怯”,还是对春节意义的异化。

  当然,在变迁中的中国,游子回乡,有迷茫、迷惑……像打翻了五味瓶,这种情绪也属正常,自己再也不是昔日懵懂的少年,而朝思暮想的故乡,也已改变了模样,亲情感情已变淡,昔日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数千年沿袭的农业文明秩序业已打乱,这是现代中国朝着现代化进发中所无可避免要经历的阵痛。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应对,而不能惊慌失措,不能过于留恋过往,而应坚定执着勇往直前,但也应该在行进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改革带来的“副作用”,减轻阵痛,让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