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里的“圈子文化”要不得

2015年03月03日 07:23   来源:红网   于文军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3月2日《中国青年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具有社会性,来到人世间,总要与其他人打交道,志同道合、气味相投者往往不自觉地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如朋友圈、不同的爱好兴趣圈等。小“圈子”里的人有共同语言、价值观趋同,彼此吸引。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审视,“圈子”活动是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想让人与世隔绝、孤身一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圈子”活动遵纪守法,普通公民的“圈子”活动属于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范畴,无可厚非,谁都无权指责或干涉。不过,“圈子”活动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圈子”氛围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接近高雅之士可以使人趋向高尚,“圈子”里平庸甚至低谷之人多了,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了。然而,这一切只在道德规范的调整范畴之内。

  “圈子文化”脱胎于“圈子”,但与“圈子”不能画等号。“圈子文化”有较系统、“圈子”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甚或观点理论,形成了派系。“圈子文化”存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倒没什么,无非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添把柴火。但存在于政治领域,则需要警惕。从历史与现实看,政治领域中的“圈子文化”是导向“山头主义”的基础,具有负面性,会破坏政治生态,乱了官场的风清气正,让一些官员迷失政治信仰,形成利益纽带,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会在腐败窝案中,沆瀣一气,成为反腐的阻力。特别是在“一把手”权力过大的当下,“圈子文化”促使一些官员找靠山、抱大腿,不知组织而只认“一把手”,沦为“一把手”的“家臣”,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人认为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了。

  很清楚,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具有负能量,应当予以及时清理和整治,这有助于反腐的深化,可谓反腐“软实力”的体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抓几个贪官容易,而要彻底铲除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土壤,则非一日之功。现阶段,清理和整治官场上的“圈子文化”,重在约束权力,把权力切实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要切实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官员把精力用在干事上。至于普通公民的“圈子”,我们也应当倡导高雅向上的价值取向,使普通公民的“圈子”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个个能量源。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