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有了向善之心,便有了丰盈的人生;一个城市有了向善的内核,便会充满暖意和生机。湖北武汉接连走出8位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成为浙江杭州最美风景,湖南湘潭模范人物集群出现,道德星空中群星闪亮,成为许多城市的亮丽名片。
道德模范的事迹引人赞美,但也让一些人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心态。有人感慨,楷模太“高大上”,离自己太远;有人坦承,典型不一般,一般不典型,我反正做不了。有人甚至戴着变色镜找茬,拿着显微镜挑刺,把典型推进“哈哈镜”调侃一番。崇德向善离不开引领的力量,如果不能正确认知模范和典型,只是把他们当大熊猫一般看稀罕,或当成奇人异事去解构,那么核心价值观何以树立,新风尚何以形成?
无论是敬而远之的看客心态,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症,抑或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心理,都无助于挺起道德的力量。于社会共同体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恶的涌浪,而是善的沉沦。正如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道德的拔节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的“营养”。要走出精神贫瘠的泥淖,让善行义举被认同和践行,关键就看能不能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
吴天祥一心为民,服务群众几十年,是个老典型。但也有人认为他“蛮苕(傻瓜)”。早年他到北京开会,一位中央领导叮嘱:当一个活着的典型可不容易。吴天祥明白其中深意,为群众做一件、做一天好事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像吴天祥这样的坚守者有很多。北京老人窦珍,十一年如一日义务打扫过街天桥;“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20多年从不拖欠民工工钱……
试看那些“平民英雄”,其实都有一颗平常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朴实无华,他们能做到的善行,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从“心向往之”到“起而行之”的正能量,能不能把行善作为一种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可否认,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个性的选择。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留下的只会是一片冷漠荒原。囿于私字,就走不出扶老困境,伸不出援助的手。正如郭明义所说,“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做好事没有门槛,献一次血、做一次义工、捐一本图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拔节生长。不弃微末,珍惜每一次凡人善举,我们才能集纳每个人心中的一团火,照亮共同的精神家园。
群星灿烂,却并不遥远。对待模范典型,不需要仰视膜拜,只需要理解认同;不需要无限拔高,只需要虚心看齐。不必抱怨世态炎凉,也不必苛求做“尧舜”,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你我的主动改变,就是文明进步的成绩单,汇聚的将是正气场。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有了含义。”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好人就在我们身边,好人就是我们自己。每一天,每个人,哪怕一点微小的付出都有价值。因为,每一次平凡的生长,都通往温暖人心的春天。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