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野蛮生长的私募更多阳光

2014年03月19日 10:12   来源:东方网   舒泰峰

  2014年3月17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首批50家私募机构获得牌照,意味着私募基金终于有了正规的身份认定。2004年赵丹阳在内地发行首只阳光私募基金,倏忽10年,阳光私募终迎阳光。

  资本市场里满是最灵敏的嗅觉,谁在大门打开的第一时间抢滩,谁便占得先机。重阳投资的速度足够快,3月17日获得牌照,当天便成立由其担任管理人、招商证券担任托管人的“重阳A股阿尔法对冲基金”,在新起点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这是在新基金法和登记备案办法背景下发行的第一只私募基金,是国内第一只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私募证券基金和对冲基金,媒体称具有“里程碑意义”。

  “私募基金”向来被视为“野蛮生长”。树种掉落在乱石之中,拼尽全力发芽,在石头缝中偷一点阳光,艰难地露出枝桠,是为野蛮生长。它是生命力的象征。

  如今的私募基金已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至2013年12月,阳光私募行业运行的基金数量共计2472只,管理资金总规模已达到3017亿元人民币。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投资精英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私募“江湖”,私募基金也由灰色地带真正走向阳光,走向规范化。

  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正式的“身份”。一位私募大佬曾自我调侃地说过,“我们是属于没爹没娘的孩子,希望法律能给我们找一个爹。”

  野蛮生长的硬币另一面可能是阴影和弯曲不直。早期神秘色彩浓厚的私募基金,往往让人联想起“坐庄”、内幕交易之类。

  “木受绳则直”,这绳子是规矩,是方圆,是正式的法律地位。它们是私募基金渴望已久的阳光。有了这样的阳光,私募基金才能真的走向正途和坦途。从这个意义上观照,2014年3月17日,这个日子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私募人士的激动之情更能够理解。因为,从这一天开始,私募基金有了“爹”,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