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不是新常态的核心问题

2015年02月11日 08:13   来源:人民日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将会提升资产质量和产业结构,并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一些传统产业需求虽然饱和了,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空间无限巨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将在何种水平上保持稳定?我认为,速度并不是新常态的核心问题,提质增效才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供需条件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较大可能会处在6%—7%之间,当然,这不是一个年度数,而是指一个阶段的年均数。把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GDP上调3.4%计算在内,“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增速预计将达到8.5%左右。从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最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考察,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速即可。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做好引领新常态这篇大文章,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的历史任务。而实现这一转换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潜在需求旺盛、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粗放增长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吸收。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原有的风险化解机制难以继续生效,被掩盖的矛盾和风险就会逐步显露。例如: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会引发产业更替、企业劣汰、员工转岗;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企业互联互保等方面潜伏着不少风险,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存在快速扩散和恶化的可能,等等。

  新常态也蕴藏着新机遇。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将会提升资产质量和产业结构,并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一些传统产业需求虽然饱和了,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空间无限巨大;出口增长虽放缓了,但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迎来了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会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增长的生态产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则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我国人均GDP按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计算仅相当于美国的1/8,居民最终消费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劳动力占比等指标,与美国相比均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市场扩张、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等都具有广阔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本报记者 朱剑红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