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

2016年05月27日 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就如何坚持和巩固这一指导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精辟论述。为什么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怎样才能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报今天特刊发理论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曹建文

  嘉宾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商志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建宁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振峰

  1.为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持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商志晓:两千多年前,《淮南子》记述的“削足而适履”的故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的危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诞生于近代以来我国救亡图存、发展强大的时代课题的回答与解决过程中,成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中国并指导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存在而言,它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度,肩负着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与规律、总结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造的重大使命,这样的时空境况与责任担当,决定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韩振峰:古人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依据。二是因为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有了“主心骨”,有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实基础。

  颜晓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涌入的诸多西方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百年中国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引领,对于全党全民族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都是广泛深入持久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秉承崇高的社会理想,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类思想之海,为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成就作出了独特历史贡献。

  郭建宁: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也就是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为何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党虽然自始至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内每一位同志、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已经完全解决好了真懂真信问题。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真懂真信是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此论述可谓一语中的。

  商志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懂真信,既是一个能不能够坚持的问题,更是一个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真懂与能够坚持相关,真信与愿意坚持相连。假如不懂不信,就根本谈不上坚持;即便能懂能信,也并非就一定真正坚持,因为其中还有一个立场是否站稳、学风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涉及一个是否真会、是否真做的问题。应该说,真懂真信是前提、是基础,真会真做是延伸、是目标。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去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不能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

  郭建宁:其一,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基本功”“看家本领”的问题,也是“压舱石”“总开关”的问题。其二,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三,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可能解决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力量,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韩振峰: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任何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即通过“真学”而“真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精髓”,掌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做到“真信”。“真懂”不是简单的懂其本本、懂其字句,而是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真信”也不是简单的信其表述、信其名词,而是信其立场、信其观点、信其方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为何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

  主持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还是脱离人民群众,只为少数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韩振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每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商志晓:“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极具警示意义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广博丰厚而又大气磅礴的真理体系,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始终是清醒的、坚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把坚守人民立场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劳苦大众的幸福,真正实现了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价值追求与规律遵循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否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无价值,更无出路。

  郭建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颜晓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相一致。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生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思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思想和智慧。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应如此,这样就可以更直接、更丰富、更原生态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质量水平和现实性、针对性。

  4.为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

  主持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真懂真信”为的就是“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实践中怎样用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向指引。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是从旨在“解释世界”到志在“改变世界”的理论学说。当今世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扩大、传播手段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愈益丰富完善,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经济运行、政治构建、社会调控的引领力越来越强,“用处”越来越大。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科学条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一个基本支撑点。开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进程,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创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灿烂辉煌,是更充分更有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

  郭建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没有实践的精神,创新的追求,探索的勇气,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具有务实精神。这是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显著特征,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础是学,关键是做”等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关注现实。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的研究,加强智库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和理论创新服务。

  韩振峰:恩格斯说得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自觉防止四种错误倾向: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义”“本本”到处乱套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对马克思主义“随意裁剪”“为我所取”的实用主义倾向;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固化”“僵化”而不注重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倾向;四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装饰品”“挡箭牌”到处炫耀而就是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主义倾向。

  商志晓: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关系到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采取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做法,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用来研究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同的态度。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抄照搬,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不下功夫,看起来是全盘接受,实则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精神。实用主义则为我所需,按有利于己的标准裁剪马克思主义,有利就拿来,无用就弃之如敝屣,完全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工具玩物。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实用主义,都是根本错误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马克思恩格斯反复申明,自己的理论不是教义、不是教条,而是供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努力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5.为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主持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郭建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五个面对”和“五个如何”,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为此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对象,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把回答时代课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实质上就是回答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什么的深层问题,由此引发了哲学、经济学领域的革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与时俱进的。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基本遵循。提出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创新源。怎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八大以来党需要解答的最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构建总方略、提出总要求、统筹总布局、维护总安全,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主要之点。

   商志晓:我们常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进一步看,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呈现,是民众诉求的呼唤,在问题里面,包含着需要重视、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凝结着不可忽略、有待回应的群体关切。因此,问题很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马克思主义以解答时代课题、回应现实呼唤为己任,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出问题引领、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方能在中国扎下根来,方能开花结果并长成参天大树。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要求我们把握历史脉络,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要求我们辩证分析情况,抓住本质和主流,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全面深化发展。

  韩振峰: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问题涌现也会层出不穷。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政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客观深入地解决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一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自觉做到对存在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掌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二要面对问题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主动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三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认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