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16年07月08日 09:41   来源:文汇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的学者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笔谈的形式来交流心得体会。现刊发五篇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

  鞠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党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历史贡献———创建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轨迹。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先导。最近30多年来,党冲破了传统僵化教条的思想理论束缚,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改革和开放的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同时,在思想理论上探索创新,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崭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使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提高,快速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改革开放沿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这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经验。30多年来,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方面,把改革开放的“破”和“立”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几者协同推进,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努力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展更有质量,社会治理更有水平,并且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改革越深入,就越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和协同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纪元的伟大历史壮举,要使改革开放既有重点突破,又有全面推进,并且保证有条不紊。最近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有序地推进“五加一”的体制改革布局,即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健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还必须保持改革开放的锐气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改革开放既是制度体制的重新塑造,也是各种经济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塑。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层次浅、矛盾少和容易改的方面大都已经改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大都是层次深、矛盾多的“硬骨头”。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道路,这就是要使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籓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必须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的。这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又一大秘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改革和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离开了法治、或者忽视了法治,必将会造成社会动荡混乱局面,那也是当年某些前苏东国家改革失败的一大教训。必须把“法治道路、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30多年前,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航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历史走向,成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

  理论创新永不止步

  李育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于党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回首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责任,敢于做出重大牺牲”,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的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历程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吸收现代文明成果;三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1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我们无法也不应割断传统,更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不仅是修身之学,更是治国之道之借鉴;党更加坚定地肯定传统文化积极意义,重塑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确立民族自信,增强国际话语权。正因为此,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更加自信,我们在世界上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

  新的时期在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必须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应对这些新的困难与挑战,就必须依靠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新的时代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具有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宽阔的眼界。新的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成果;要总结和认识伟大时代,总结与认识伟大时代中的“伟大斗争”,“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推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中国的理论创新具有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以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出现了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一方面折射出西方文化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发掘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思考和探索超越现代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方案。

  这一思考和探索具有世界意义,因为,不仅中国遇到了现代性的诸多问题,全人类都遇到了共同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都提供了超越现代性的可能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但是超越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文明的完全否定,现代文明不可绕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超越现代性,首先要了解和吸收现代文明的基本成果,然后再对现代文明的困境作出思考与回应。因此,要在尊重与吸收现代文明基本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出发,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不断探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理论创新从未停步。当前,理论创新更应“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直面时代的要求,接受历史的考验。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

  不忘初心初心在民

  袁峰

  不忘初心,初心在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赤子之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基于这样的“初心”。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选择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政党或国家基于国情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找到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中国救亡图存的目标,早期革命先驱在考虑“当今中国向何处去”时,并不是因情而动的。他们对于“哪一种主义最合乎中国”的问题,都经过一番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李大钊一直坚持认为,考虑中国的问题,不能“置吾国情于不顾”,为中国选择发展道路,要以导致人民的幸福和解放为取舍标准。他观察到辛亥以后所建立的民国的衰败,发出“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的感叹,放弃了希望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想法,也比同时代人更早地看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庶民的胜利,看到社会主义的兴起乃是时代的潮流。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他重视农民,号召革命者到农村去。“废止资本私有”是当时各派社会主义的共通之处。陈独秀认为,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是现实可行的,符合我国的国情。

  1984年邓小平在回顾建国前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为了让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近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已经从2011年的12238万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这一举世公认的减贫成就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如果没有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以及大量的工作部署,就不可能将脱贫帮扶工作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每家每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就不可能掌握巨大的财政资源,也不可能为这么多群众摆脱贫困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

  管党治党严字当头

  赵刚印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我们这个党该管了,不管不行了。3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试图解决的很多老问题今天尚未完全、彻底解决,当年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天也出现了,党建的形势和任务较过去更加严峻、复杂,在管党治党的某些环节我们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真正管好、治好这个8800多万人的超大型政党,必须在“严”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最大特色就是“从严治党”,3年多以来,管党治党的成效有目共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真正做到“管党治党、严字当头”。

  “严字当头”严在党内政治生活上。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总书记的这一表述向全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全党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将成为未来管党治党的常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当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是要从严执行党章党规党纪,尤其是要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基本制度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水平;二是要全党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严字当头”严在作风建设上。作风建设是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聚焦群众最不满的作风问题,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举措,围绕作风建设打出一套“组合拳”,立规定制,划红线、明底线,希望能够立竿见影。作风建设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依靠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就一定能取得明显成效。

  “严字当头”严在管住“关键少数”上。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紧紧围绕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在突出干部作风,尤其聚焦干部“四风”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对干部“德”的要求。他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修身立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中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要求各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党的干部应有修身立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道德力量赢得人心。

  “严字当头”严在细节、严在经常。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管党治党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能只图一时,必须经常化、常态化,冷一阵热一阵,想起来就做一点,忙起来就扔到一边,效果就会大受影响。党的建设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很多都是“习惯问题”,有着固有的历史惯性在里面,有些党员干部思想上麻木了,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要改掉这些“坏习惯”、跳出惯性,肯定会不好受、不舒服,因此,严字当头就要坚持“钉钉子”、不断强化、持之以恒。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关键在于“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永远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就将无往而不胜。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

  革命理想铁的纪律

  杨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确立的党的理想、信仰、信念、旗帜、纲领、宗旨、目标和道路,就是不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性质,就是不忘党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铁的纪律! 上海作为中共的创建地和早期活动的主要基地,回顾一下党在创建时期为什么出发和如何出发的,就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早在1912年,革命导师列宁就把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希望寄托在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化大城市,他预言: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是“中国正处于工业蓬勃发展的前夜”,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就一定会建立。中国是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下走入近代的,这一发展模式造就近代中国严重的二元化———以上海为代表的若干商品经济繁荣的近代化城市和广大的、占主体地位小农经济的并存。1894年,中国近代工人7.8万人,上海3.6万人,占47%;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全国产业工人200万,上海56万,占1/4。

  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必然。1921年7月,中国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党的正式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章程,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自此,正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大踏步进入中国革命、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与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把无产阶级视为一个受苦受难的社会群体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把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直接赋予了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无产阶级先进部队———共产党”的根本性质的时候,总是强调必须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升华为共产党的党性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时候,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在征求了李大钊的意见后,决定叫共产党。中共一大通过的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一大通过的纲领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蓝本,这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根本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宣言在坚持了一大纲领所规定的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同时,制定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在党的组织和纪律建设方面,正如刘少奇所总结的:“我们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就不允许派别存在。”中共二大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地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严格的具体规定。自此,中共的章程虽然根据党的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断修改,但每一部党章在总纲中,都会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条文部分的基本原则———“建立严密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员的纪律性”,也是始终一以贯之的。

  纵观党的创建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根本性质,从她自上海诞生之日,就已经奠定。马克思主义需要紧密结合实际,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发展着理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通过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总结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顽强拼搏,接续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不断取得了党的理论、党的建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和发展奇迹。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