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汉语纯洁性非“堵”应“疏”

2015年02月04日 09:09   来源:中国网   张兆慧

  据日前新京报报道,当下汉语的最大问题并非“过度网络化”,而是在最不应该“网络化”的某些层面上,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失范现象。捍卫汉语的纯洁性须区分语境,这不禁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如何维护汉语纯洁性这一问题上去。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社会文化都普遍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语言文化也不例外,各种网络用词,外来词语纷纷冲击着汉语的纯洁性,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迫在眉睫。

  是否该维护汉语纯洁性?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网络用语严重冲击了汉语的纯洁性,要求对网络用语全面“封杀”。也有人认为,网络用语的出现,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它符合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只要正确区分使用网络用语的语境和场合,就不会对汉语的纯洁性产生太大的影响。

  国家广电总局也曾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公布,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但是,这种“堵”的做法真的有效吗?是否能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就通知发布至今的效果来看,这样一味地“堵”,是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

  网络词语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以其轻松、活泼的特点成为了被人们需要的语言。语言经历时代的发展也有其自洽性和流动性,这些都是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一味的封杀,禁止,封堵,定会破坏语言发展的规律。这样,非但维护不了汉语的纯洁性,更是禁锢了语言文化的发展。

  汉语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也是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扬弃,不断改进,适合时代需要的过程。从文言文到半文半白,到白话文,到现代汉语,是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的。而网络词汇是互联网时代的应运而生的产物,可以吸收其精髓,纳入到汉语的体系当中,发挥作用,企图用一纸行政命令左右语言发展的规律,有可能适得其反。堵不如疏。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因为需要,所以产生。因此,“堵”不是办法,“疏”才是关键。网络语言的产生也有其必要性,轻松的日常生活,需要这些轻松的网络语言。只要把握好它的度,我想,网络语言应该也是一种优秀的语言文化,而这与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并不冲突。

  要想将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解决方法由堵变疏,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网络语言盛行的根本原因,找出优劣,便于人们区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以疏来解决问题,来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要知道,汉语纯洁性的缺失,并非网络语言的出现所致,而是在本不该“网络化”的某些层面上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缺失,让本该严肃认真的话题变了味。网络语言也有优劣之分,一些网络用语可以活跃谈话气氛,也容易和朋友拉近距离,网络语言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较能表现现代年轻人当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但也有一些网络用语则显得粗俗轻佻,如:“屌丝”,“蛋疼”等等。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因此,我们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它,拒绝低俗,从而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造成汉语纯洁性的缺失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当下许多知识界人士、媒体从业者,甚至绝大多数国民都缺乏母语保护意识。网络用语的介入,人们不分优劣地滥用网络用语,更导致了汉语纯洁性的缺失。只有让人们真正地了解了汉语纯洁性,才会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要加强人们对滥用网络用语危害的教育,教育人们,网络用语可以用,但是要能够清楚地区分优劣,区分语境。

  维护汉语纯洁性非堵应疏,只是一味的说不准、禁止、不可以,并不能真正地让人们理解低俗网络语言对汉语纯洁性的危害,只有清楚明朗地告诉人们低俗网络语的危害,相信任何以汉语为母语的同胞都会自觉地维护它的正统性和纯洁性。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