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重复流产的情况尤为严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玉坤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有些事情、有些新闻,总会循环往复,以一定的周期呈现着,但每一次,都能给人一定的提示与警醒。“人流低龄化”的趋势,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些年,类似的新闻频见报端,相关的叙事时常可见——在新闻里、在电影里、在生活中。但相关事情,依旧会被公众重复强调,只因这仍未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方式的改变。而类似的悲剧,也仍然在持续,在这背后,性教育的尴尬,的确是显而易见的。
人流的危害,早已为公众所熟知。人流对身体的危害,其实只是第一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人流低龄化”的趋势,可能会剥夺很多女孩当妈妈的资格与权利。而一些“低龄怀孕女孩”,因为害怕父母责备、害怕社会上歧视的眼光,往往会选择一些不正规的医院,这样的现实,只会加重女孩们身体受创伤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对于“人流低龄化”的现状,相关部门不能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必须有所行动。
寻根究底方可对症下药。一个值得审视的尴尬现实是:缘何人流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背后,其实是日益开放的社会观念与保守的性教育之间的矛盾。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22.4%曾有性行为。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公众的性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前行”,遗憾的是,相关的性教育却依然原地踏步。当二者出现不相协调的情况,“人流低龄化”自然会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事实上,性行为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出合理的引导与督促。而我国在这一块,无疑是落后很多的。在国际上,对于性教育,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守贞教育,就是不要让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第二种是安全教育,目的是保证安全;第三种是整合教育,把性教育当成人生教育的一部分。就目前我国而言,主要偏向的还是守贞教育,且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禁止谈恋爱,男女交往相距要多少厘米等。这样的教育方式,与现实无疑是不相匹配的。
可以说,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特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属性,对于性教育,从来都没有一以贯之的教育方式。以前,我们实行羞答答的性教育,在特定的时期,的确有着特定的适用性。但就如今而言,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落伍了,需要的,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既然观念开放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那么在性教育的选择方式上,淘汰不适用的守贞教育,将安全教育提上议程,无疑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事情。
简而言之,只有性教育不再羞答答了,人流低龄化的趋势才会有所减缓。而这,也并非无解难题,只需要教育主管方面有积极的行动即可。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