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红顶中介”需要以企业为导向

2015年01月23日 07:06   来源:红网   薛家明

  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党组会议强调,要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一大批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然而,一些拥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红顶中介”机构却悄然换“马甲”,改“面子”不改“里子”,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收费等审批权限,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1月22日新华网)

  “红顶中介”吞噬简政放权成果,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所谓意料之外,是因为在中央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放松政府之手对市场干预的语境下,依然有这么多“红顶中介”巧取豪夺,让人心惊。而情理之中,是因为“红顶中介”的彪悍,公众早有领略。2014年6月,中华医学会被曝,一年内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至今,“赞助去哪”仍然是迷。窥一斑而知全豹,“红顶中介”疯狂敛财,并不让人意外。

  工信部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4年企业负担平均指数是0.84,较2013年的1.00有所下降。但是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关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所占比重上升。这项数据一方面表明了,各级政府实施的简政放权、规范涉企收费以及各项收费减免、缓、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简政放权政策并未完全“落地”,企业负担依然很重。

  为何中央一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可企业感受不到“春风拂面”?部分简政放权成果被“红顶中介”吞噬是一个重要原因。2014年6月的审计署报告显示,至2013年年底,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29.75亿元。加上省级、市级、县级“红顶中介”的违规收入,定然是一个天量的数字。试想,这么大的蛋糕被切走,企业怎能感觉负担减轻?

  因此,让“红顶中介”回归服务企业的本质,刻不容缓。而要根治“红顶中介”的越位,就要在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法律层面规范中介与政府的关系。“红顶中介”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吞噬简政放权成果,无非是背后有权力撑腰。因此,要在法律层面,对行业中介的组织机构、权力构架、人员构成,严格规定。以防止地方政府把简政放权变成“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其次,要对中介机构的越界和政府假放权行为零容忍。“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对官办中介的违规、违法行为立即追究相应责任,对政府部门发生假放权行为立即追究领导责任,才能真正管住官办中介机构对制度的僭越,切实给中小企业减负。而要做到这些,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决心,给“红顶中介”予以迎头痛击。

  再次,要建立一套以企业为导向的评估机制。简政放权的重点是落实。而落实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相关部门的数字、报表等表面文章,还要通过相关措施,考核相关单位是否真将取消项目核准前置条件落到实处,以检验相关部门的诚意与决心。试想,地方部门宣传得天花乱坠,可企业经营依然受到不必要的束缚,政策能算成功吗?因此,有关方面要建立以企业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以戳破“红顶中介”越位的画皮。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卖房“去中介化”并非灵丹妙药    2016年04月07日
  • ·根除红顶中介还需改革加力    2016年02月02日
  • ·“红顶中介”的“顶戴”该摘了    2015年02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