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全民健身主力军

2015年01月22日 08:16   来源:人民日报   马剑

  听到有些体育部门的基层干部说“我们只有三五个人,没有精力搞那么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群体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别说三五个人,就是三五十个人也不够,全民健身工作不能在人数上作文章,各级协会应该成为主力军,而不是生力军。”

  全民健身虽然由政府体育部门推动,但受制于人员、经费,往往只能举办一些示范性、象征性的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不断扩大,已不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跑跑步、跳跳舞。与此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区和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就意味着全民健身如果还是按照政府出钱出力的老思路来办,既不现实也不明智,打开大门办体育是必然的选择。

  全民健身要想真正植根于全民,政府在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应注重吸纳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格局,这也是近年来全民健身领域的发展趋势。体育社会组织既能把政府的社会治理政策传递到老百姓中去,又能有效沟通、反映群众诉求,为群众健身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体育行政部门需不断探索、培育、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与此同时,发起于网络、民间等非政府形态的体育社会组织近来异军突起,他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当下非常火爆的“一起走全民健身网络互动平台”“黎明脚步”等体育社会组织。“黎明脚步”是个倡议用电话振铃传递健康的晨跑健身团队,截至2014年年底,起源于河南省的“黎明脚步”在全国的实体团队已经发展到20多个,几乎每月都有主题跑步活动。这些自发形成的体育社会组织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对全民健身有着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加强研究、正面引导,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只有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的力量,才会给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带来更强的活力、更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