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验收作弊”之弊在何处

2015年01月22日 08:02   来源:红网   高亚洲

  近日,多名学生家长和市民反映,1月中旬,潮州湘桥区接受“教育强区”省级督导验收,学校各出“奇招”:城南小学为让班级人数达标,组织数百“超编”学生冒雨外出“参观”;有学校临时组织学生出外看电影,或紧急调整课时表,或装饰美化校园等。(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明眼人都看得出的弄虚作假,当地教育部门言之凿凿“纯属巧合”,还说冒雨安排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为了让“巧合”看起来更真实,说已批评该校“下雨却不调整参观计划”的不当做法,并要求当事学校为小学生遭风吹雨淋道歉。一切看上去似乎大义凛然,不容分说。

  终究还是抵不过真相的追问,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之下,真相越发清晰,这些“奇招”,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原先大言“巧合”的教育部门主政者也终于坦言,创建“教育强区”能争取到上级补贴,能给当地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带来很大好处。

  这似乎成了一个闭合的利益链,在地方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学校各出“奇招”,上级督导部门验收了该验收的,一切顺理成章,一切无比圆满,当然,一切都心知肚明。唯有那些被巧合的孩子们,在寒风凛冽中、在闹哄哄的电影院中,在热火朝天的装饰美化校园中,体感所谓的“全面发展”。或许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知悉在天真灿漫的时候,竟成了大人们迎接政绩验收的“活道具“,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也正如一位家长所担心的,“学校教育孩子要诚实,自身却公然地做出虚假的事”,还如何教书育人呢?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验收作弊之下,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失当,错位的资源配置,最终所戕害的将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或许不应该去否认或去诘责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创建“教育强区”为改善教学环境所做的努力,正如论者所言,面对“考核”“评比”“创优”“创强”“争先”里一些不切实际的“硬杠杠”“神指标”,面对通过验收后的巨额财政补贴,一些地方很自然就使出了弄虚作假的歪招。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也才有频见报端的油漆绿化、公路种麦等闹剧。

  那么一个更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已然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就始终不能祛除这个毒瘤呢?这恐怕还是与当下过于机械、片面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偏狭的政绩思维有着深刻的关联。

  于此而言,要破除类似验收作弊的乱象,必须从根子上祛除这种乱象的现实土壤,必须打破在现实评价体系中的“硬杠杠”或是硬指标逻辑,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评价验收机制,尤其是政绩评价机制,更需要来一番深刻的变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