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影视剧产业中“大制作等同大明星”乱象应该扭转了

2015年01月20日 08:22   来源:红网   涂启智

  “大制作等同大明星”会对影视剧产业产生哪些影响?67.3%的受访者认为会使很多大剧成为烂剧;22.7%的受访者表示过度依赖明星粉丝效应,出不来精品;12.0%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明星膨胀,耍大牌;9.2%的受访者表示会造成制作成本分配不合理;6.8%的受访者担心影响创作人员积极性。(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从质量上着眼,影视作品大制作的关键所在,并非剧中角色是由明星还是草根人物出演,而是影视剧是否“精耕细作”,既彰显生活底色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情感与思想的冲击波。这些年来,影视圈中大明星“一统江湖”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制作方也在有意无意地把“大制作等同大明星”。大明星独得一部片酬半数以上,结果只能是电视剧中只剩下一个大明星在那里“搔首弄姿”,其他人仿佛都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为衬托大明星而存在,影视剧质量究竟如何可想而知。

  一部影视剧,明星人物固然在其中占据主要戏份,也是观众瞩目焦点,比其他角色付出更多,获得较高报酬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动辄片酬占到一部剧总体投资50%以上、甚至还有比例高达70%,就未免太离谱。比如《红高粱》电视剧,莫言靠小说改编版权获得1000万元片酬,在中国作家群里可以“笑傲江湖”,然而与主演周迅的3000万片酬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一部戏总投资是一定的,此长彼消,明星一个人片酬就占去了大头,其他人只能“吃风喝沫”。不仅如此,少数明星(除了影视歌领域明星,还有体育明星)凭藉“扭扭屁股”或者在节目里做做游戏,就能轻易赚取让普通工薪族辛苦奋斗十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巨额财富,这种社会正常或公平吗?退一步说,又有几个专家、学者、教授能够获得像明星一样的收入呢?

  明星片酬畸高,高到让普通民众瞠目结舌备受打击,是商业消费娱乐时代各种因素合力推波助澜的结果,但现实如此,不代表就该如此。社会理应反思: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靠科技、教育、文化、实业还是靠文体娱乐项目?是靠专家、学者、思想家、企业家还是文体明星?就像《美利坚沉思录》作者本?卡森所言,“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获得的高额报酬使人们相信这些人才是我们社会上最重要的人物或者拥有最重要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才让我们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是25英尺三分球投篮的能力还是解方程式的能力?”我们也可这样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崛起:是明星漂亮的脸蛋傲人的身材,还是科技工作者与作家自由思想锐意创新的能力?

  将“大制作等同大明星”只能带来虚假的短暂的影视繁荣,从长远看明星效应的市场必将日益丧失:明星忙于赶场疲于应付难以静心演绎打动人心的作品;其他配角因为收入相形见绌挫伤积极性,难以真情投入;观众也会逐渐走向理性成熟,对靠“明星脸”招揽生意的影视失去兴趣。

  在电视剧市场由乱转治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之手需要适时纠偏,正像有关专家所言,“治理影视剧市场乱象,要从规范影视剧市场要素入手,加强影视剧融投资和资金流向监控”,使影视剧创作从依靠明星支撑门面回归到货真价实的艺术创作上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应禁止涉毒明星回归演艺圈    2016年06月27日
  • ·涉毒明星不能简单回归了事    2016年06月27日
  • ·也说明星真人秀    2016年06月15日
  • ·明星污名化现象的思考    2016年05月24日
  • ·为什么现在“明星”难出    2016年05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