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拯救逼母堕胎的孩子?

2015年01月19日 13:40   来源:光明网   张剑

  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五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1月18日《武汉晚报》)

  那个尚在孕育中的孩子,本该给这个家庭增添更多的笑声与欢乐的。可谁又曾料到,在姐姐的强烈抵制下,他不但失去了继续成长的机会,更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了苦痛的泪水。然而,在伤痛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是来自哪方面的力量去逼迫一个13岁的孩子不惜以自我性命为代价来换得父母对二胎的无奈放弃。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这个孩子内心的无比自私促使了她有如此偏激的行为,这样的结论或许本没有错,但更应看到的是,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她之所以不愿意让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表面上看是她不愿意和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分享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实质上却是她害怕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影响了她在整个家庭的地位,削减了大家对她的关注度。要知道,在现有的家庭格局中,她可是这个家庭的小公主,从小就是被大家宠着爱着的。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她的“宠”,才使得她的诸多行为出现了恶性叠加。这“宠”中透露着的溺爱与娇惯,不但让家庭教育变了味,更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可指责的,所要表达的看法也必定是说一不二的。高尔基曾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的父母只知道给予孩子过分的爱,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过分的照顾,对其以后的成就报以过高的期望,却忘了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着适当的理性,不教会孩子懂得真正的爱是相互的,不用自己的爱去培育孩子的爱,从而实现爱的接力。那么,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只可能是只懂索取、不懂得回报的自私自利者。

  救赎之路其实很早就可以开启的。当雯雯得知母亲怀孕后,在言语上她就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过激,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能和她静下来谈谈为什么会再要一个孩子,以及了解她心中的顾虑到底是什么,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去解决,或许情况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遭。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家庭的诸多决定有绝对的话语权,却丝毫不顾及一个13岁孩子的内心感受。当事前没有协商,事后又对孩子的诸多言行置之不理时,孩子今天的“爆发”便早已被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孩子以死相逼后,父母也只是一味的顺从,并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一错再错。殊不知,堕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它只不过是通过“暂时满足”的方式将问题的本质予以遮蔽,而女孩心理的深层次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谁又知道,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因家庭教育偏差而累积的问题,会不会以另外的方式爆发出来呢?

  于此来看,要想拯救这个看起来无比自私的孩子,其最终落脚点仍是要回到家庭教育的本质上来。如果家庭教育能注重爱与责任的培养,能更看重整个家庭关系中的互动构建,不对孩子施予过分的爱,或许,孩子才可能摆脱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