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曾金华: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应防竭泽而渔

2015年01月19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正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要克服速度情结,实事求是地看待财政收入增速变化,防止竭泽而渔。重要的是,要继续大力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

  日前,多个省份陆续公布2014年财政收入数据,大多数省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曾表示,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要克服速度情结,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防止竭泽而渔。所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不用感到过于焦虑,也不应采取过激手段增收。

  对竭泽而渔保持警惕,确实十分有必要。因为在各地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土地出让金等主要收入来源下滑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扩大收入的冲动必然强烈,容易诱发收取“过头税”、乱收费等问题。财税工作的着力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如果为了财政收入竭泽而渔,则会增加企业负担,影响经济正常发展,阻碍改革进程,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保障。

  积极应对中低速财政收入增长,重要的还是要继续大力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

  首先,应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并发挥好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只有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只有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到位,才能为其他改革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不能为了增收而减小执行力度。结构性减税措施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最终将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比如“营改增”扩围,短期内减少了税收,但这项改革有助于促进产业分工细化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扶持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也需要各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营改增”、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并加大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促进税收结构优化。还要积极采取其他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运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开拓新财源收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以应对财政收入新常态。

  其次,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依法组织税收收入。税收法定原则既是设立税种、确定税收要素的基本原则,也是税收征管的基本原则。各地应实事求是地确定收入目标,不能简单地以数字论成败,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提高收入质量。通过优化纳税服务、推进征管改革等措施,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科技手段的运用会对税收征管带来质的飞跃。比如,税务部门正在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升级版,年内覆盖所有增值税纳税人和所有增值税发票,这将有效堵塞偷骗税和发票腐败漏洞。

  第三,应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切蛋糕就显得十分重要。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不应使民生保障和改善受到不利影响。相反,各地应充分考虑经济减速、结构调整深化、全面推进改革、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等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将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当然,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可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新机制。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同时,还应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压缩“三公”经费,节约政府行政经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