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法典是具体法治的路线图

2015年01月09日 07:28   来源:人民日报   薛军

  我们重视的并不仅仅是民法典这种形式,而是它能够发挥的功能。期待通过民法典,实现我们对应然的法治秩序建构的理想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要求。事实上,早在2001年前后,法学界就曾热烈讨论民法典编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接下来的10多年,民法典编纂这个话题被冷落了。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物权法、侵权责任法陆续出台,最高人民法院也颁布了大量的民商法方面的司法解释。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民法典?

  关于未来中国民法典究竟应该呈现何种形态,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即使在民法学界内部,也远未取得共识。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是为了民法典而民法典,我们重视的并不仅仅是民法典这种形式,而是它能够发挥的功能。期待通过民法典,实现我们对应然的法治秩序建构的理想。民法典虽然并非灵丹妙药,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工具。

  因此,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说民事立法的科学化。中国现有民事立法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贯彻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导向,彼此之间多有冲突而不能融洽无间,给司法适用造成了不小的困境。这些相互冲突的法律需要彼此协调,形成一个逻辑严密、价值自洽的法律体系,才能便于司法适用,有效规范社会生活。而唯有民法典编纂,才能真正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

  其次,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说,在中国的民法领域,应该建立一种健康合理的法源体系,改变目前存在的立法者与裁判者角色错位,法源体系混乱的局面。民事立法者为普通民众以及裁判者提供一套相对细致、严密、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依法裁判的最低限度要求。编纂一部相对完备的民法典,可以为法官提供具体、明确的裁判依据。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一部具体和明确的民法典的存在,将使得其预测行为的法律后果,变得更加容易。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避免当事人通过诉讼来获取不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再次,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说,中国的民事领域的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实践性的话语交流平台,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真正的法律人共同体。若能集法学界全力,认真编纂一部民法典,将会更好凝聚共识,以中国民法典作为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共同的话语平台,各有分工与侧重,也有相互砥砺与交流。如此,中国民法学知识传统的建立就具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知识传统,其实也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关于法治的意识形态的最坚实基础。

  最后,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憧憬和描绘一个关于具体法治的路线图。法治的文化土壤与精神气质,更多是在日常生活里发生的琐碎争端中逐渐培养和确定起来的规则意识,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权利的坚定维护。民法典及其所调整的私人领域,以及民法典所维护的私人权利,恰恰就是塑造法治的日常性也是最深层次的力量。

  中国的老百姓人手一本民法典,在必要时引经据典,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注定只是一种略带浪漫色彩的想象,毕竟法律是一种具有相当高的专业门槛的知识体系。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民法典编纂,将为私人保障其自由活动的空间,并由此划定公共权力不得逾越的界限,这正是法治的核心内涵。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民法典编纂的奠基引路之举    2016年07月18日
  • ·中国需要怎样的民法典    2015年08月04日
  •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法典    2015年01月12日
  • ·对民法典的期待    2014年11月15日
  • ·编纂民法典将让公民更有尊严    2014年10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