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灿:“奶贱伤农”集中上演 乳企发展不能太任性

2015年01月08日 0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不少奶农“倒奶杀牛”、“鲜奶喂猪”的事件。

  表面上看,“奶贱伤农”集中上演,是由鲜奶价格持续下跌造成的,其背后却折射出当前乳制品行业发展太“任性”、产业链安全存在巨大隐患等残酷现实。

  2013年冬季时,散户奶农的处境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当时,“奶荒”问题格外突出,不少乳制品龙头企业的自有奶源不够用,不得不向奶农散户开出高价,原料奶价格一度攀升至每公斤5元以上。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原料奶价格走势却又急转直下,连续10个月下跌,全行业从“奶荒”逆转进入原料奶过剩。散户奶农高价买入的奶牛,不仅没有创造出好效益,反而由于饲料价格居高不下,成了“烫手山芋”。

  而就在当前国内散户奶农为原料奶行情下跌叫苦不迭之时,国内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迈着“走出去”的步伐,纷纷到海外建设奶源基地。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奶农应该为自己盲目扩张养殖规模承担责任,而整个乳制品行业也应该反思自身在奶源建设环节的“任性”。

  2008年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发生后,我国乳制品行业把打造全产业链,特别是奶源建设作为夯实产业健康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国家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企业并没有在自有奶源和散户奶农之间寻找到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一些企业认为,散户奶农的原料奶质量不安全、品质低,在对奶农的原料奶收购上,要么刻意压价,要么故意设收购门槛,使散户奶农苦不堪言。

  由于企业和奶农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反而存在利益博弈和隔阂,企业不可能为奶农的鲜奶“兜底”,更不可能帮助奶农建立科学有效的原料奶供需预警机制。如此一来,奶农们只能凭着经验来饲养奶牛,“看天吃饭”。

  当前,散户奶农仍然是我国原料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如果过分倚重海外奶源基地,忽视国内奶源基地建设,将会使国内奶粉产业形成“原材料在外”的不利局面,未来整个行业都将面临原材料价格、质量方面的巨大风险。

  我国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仍然有太多欠账。“倒奶杀牛”、“鲜奶喂猪”直接损害了奶农的利益,打击了奶农的热情,但最终受伤的将是整个乳制品行业。乳制品行业仍应该加强对散户奶农的科学引导,特别是设法引导这些养殖户进一步向规模养殖靠拢,逐步提高散户奶农的抗风险能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奶农生产的原料奶的品质;加强与奶农的信息共享,帮助奶农及早了解市场供需情况,减轻市场波动给奶农利益带来的损害。此外,政府也应加强对小规模养殖户的补贴力度,提高奶农养牛积极性,加快发展家庭牧场、合作社等组织方式的制度设计,加快形成上下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