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区是深圳市中心功能拓展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公共事业配套比较短缺,群众反映强烈。为此,政府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迅速补齐民生短板,激发市场活力。
审批“零时限”,强调的是高效率,实质是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照传统模式,项目审批和开工是“一条线”管理,必须先完成所有审批事项才能开工,导致政府投资项目迟迟不能开工,难以满足群众新期盼。我们的创新做法是,将部分与开工关联不大的审批事项,放在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
改革的难点在于自我放权。对于一些长期拥权自重的职能部门而言,放权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割肉”,放不下,舍不得。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是得到上级对口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们要抢抓改革机遇,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将改革推向深水区。
改革的第一个关键是“超前布局,注重效能”。对于政府投资项目,要提前规划中长期政府投资项目,提前开展前期工作,依靠前期服务类工作预选招标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设计、筹划及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以影响审批效率的问题为导向,审批事项能减则减、能合则合、能并则并、能压则压。
第二个关键是“切块管理,优化流程”。一方面,根据投资规模实行项目分级管理,抓大放小,尽可能提速增效。另一方面,下放审批事权给职能部门,尤其是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单独列出,切块给职能部门负责,减少项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反复审批。
第三个关键是“市场运作,事后监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同时,建立项目稽查工作机制和事后评价机制,达到监管和规范的目的。
审批“零时限”改革后,龙华新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2/3以上,比如大型项目审批时限从317个工作日缩短至98个工作日。在这一改革的推动下,龙华新区今年改扩建学校6所,学校建成时间比传统审批模式提前一年,今年新区新增中小学公办学位达10500个,占深圳市新增公办学位总数1/3多。另外,影响辖区服装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德政路更是提前两年建成,困扰片区多年的交通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一轮的改革,政府要把伸得太长的手缩回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尽管审批“零时限”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改进空间,需要对政府审批进一步“脱水”,彻底去掉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减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