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县追贷”,节操与法皆醉了

2014年12月29日 15:38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今年10月份,安徽临泉县政府发布通告,为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顺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在全县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县长挂帅不良贷款清收工作领导小组,向各乡镇村庄下达催贷任务,完不成任务将被停职免职。拒不还贷的欠贷人将被停发养老金、低保,甚至被拘留。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地方权力者为了帮助信用社改制,在追贷问题上无所不用其极:县长亲自挂帅、公检法随时拘人、教师及公职人员承担“连带”责任、追贷人员绩效“末位淘汰”……这不免让人生疑:商业金融机构,莫非是地方政府开设?如此不避嫌、不依法、不收手,究竟是怎样一种权力惯性使然?

  倒是有两个细节,令人浮想联翩:一是2012年6月,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全省所有农村信用联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2012-2014年期间,省财政对成功改制的高风险农村信用联社给予1000万元奖补。而临泉县政府提供的一份文件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该县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1.04亿元。要拿到这笔奖金,确实需要“大力度”。二是《临泉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实施方案》显示,在2014年11月10日前完成清收任务的,对各社区、居委会按照清收任务的2%奖励,超额部分按5%奖励;对包片干部及书记、主任按照清收任务的2%奖励、清收任务的1%作为工作经费。有了利益驱使,“大力度”才能兑现为“大动作”。

  不过,声势浩大的“全县追贷”,也不过是穷凶极恶的虚张声势罢了。因为法理而言,村民与信用社的贷款关系,属于民事债务纠纷范畴,欠多欠少,信用社都可以通过法院走诉讼程序,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法理依据,说政府可以越俎代庖地帮信用社来收账。正如网友所言,“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属于滥用职权,没有法律依据。不清楚信用社与政府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不得不提一个说法,据临泉县多名乡镇、村干部透露,追缴上来的贷款,乡镇要提留35%,村委提留5%。于是两个问题来了:第一,就算地方部门帮助信用社追贷是其情可鉴,那么,又要从中大额度分红,公权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是黑帮电影中“收债公司”的临泉版?第二,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公权越发谦抑、与市场的关系也越发清爽,为什么临泉还是敢于悖逆“依法治国”的逻辑,明晃晃拿低保等手段,去要挟债务人?这种霸道作为,难道仅此一例?

  法治是善治的灵魂。尤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底线就是谦抑的权力节操、敬畏法纪的公共理性。欠债不还也许是个法律问题,失信主体确实也该“无路可走”,但任何罚单,不应该以“家法”的面貌凶悍而出,而应该讲究程序正义——简言之,就算是债权人,也不可能横竖都有理。何况,地方政府帮金融企业追贷纯属“狗拿耗子”而已。

  “全县追贷”这则寓言中值得反思的有很多,譬如“市场归市场、市长归市长”的边界问题,又譬如地方司法与行政机关的错位问题,再譬如行政考核中荒谬的“末位”逻辑……但最值得警惕的,还是层层下达违法任务、又层层被贯彻落实的尴尬现实。决策的科学与民主,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在“全县追贷”这件事上,何止斯文扫地?但愿这只是一场误会,更但愿地方部门都能少操心经济主体的利益,多关心民生冷暖的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闹婚也要有“节操”    2016年03月06日
  • ·校园“三陪”,碎了谁的节操    2015年10月30日
  • ·奇葩大盘奏是无节操?    2015年07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