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洲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建立

2014年12月03日 08: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APEC会议之后,亚太区域经济与贸易合作进入一个新时期。但与贸易合作相对应的是,当前亚洲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亚洲金融合作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全面深化,应积极打造亚洲货币稳定体系、亚洲资本市场体系和亚洲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本地区金融稳定和亚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高。

  与贸易量和经济体量相比,亚洲金融市场规模相差甚远。亚洲在全球贸易中占比超过五成,然而金融贡献度远低于这一水平。特别是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全球金融货币政策周期大分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亚洲金融合作,抵御外部冲击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亚洲应该学会在促进亚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从货币合作角度看,目前亚洲国家之间金融合作的主要平台是“10+3”多边协调机制,而包括中亚、西亚地区其他国家并没有深入参与到亚洲金融合作进程当中。西亚产油国利用充裕的资金,将部分石油美元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东亚国家。为实现西亚与东亚国家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有必要提高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层次,加快推进“亚洲货币直通车”,加强亚洲各国双边或多边货币互换,进一步提升对亚洲货币信任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以债券市场为重点的亚洲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亚洲储备存量巨大,截至今年6月份,亚洲外汇储备总额达到7.47万亿美元,再次创造新纪录。然而在过去数十年里,亚洲大量储备和储蓄资金都流至美国或欧洲的国际债券市场,而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又难以得到满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区域性债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效率较差,各国大量储备资金流向欧美市场。专家认为,亚洲国家需要培育本地区资本市场,将大量储蓄回收到本地区加以利用。

  因此,大力培育亚洲债券市场,不仅可以改变亚洲资本流向,降低外债风险,也可以扩大内需,支持本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一旦亚洲区域内经济联系趋于密切,随着区域跨境金融交易的扩大,区域内金融一体化重要性将大大加强,这将促进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和资金分配效率改善。特别是正在筹建中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将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或设立各种创新融资工具,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投资,解决资金错配和融资缺口问题,将亚洲储蓄用于亚洲建设,促进亚洲发展。

  未来要逐步推动亚洲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和“金融互联互通”。金融开放需要更多规则制度的整合。目前,亚洲基金规模庞大,但分布零散,规则标准不统一,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亚洲地区基金护照(ARFP)互认范围,推进亚洲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促进跨境相互投资。

  为了更好地保障金融互联互通,需要加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多样化的担保体系,比如,设立专门的担保基金,成员国之间建立区域性担保基金,商业性担保基金提供担保。此外,鉴于当前亚洲信用评级标准断裂,没有统一标准的现状,需要大力推进亚洲信用体系建设,真正建立一个负责亚洲评级责任的新型评级机构,更好地体现独立性、多样性和公正性。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