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的“热”与“冷”

2014年12月01日 07:41   来源:人民日报   午 言

  重大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将为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打牢根基。对于沪港通这样一个“开历史先河”的探索性举措,平稳起步、渐入佳境才是最好的状态。如果一上来就是急火猛攻,反而煲不出一锅“好汤”。投资者要从题材、概念的框框中跳出来,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改革

  备受关注的沪港通正式推出后,在短时间内似乎就经历了“热”与“冷”的急速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市场百态,让人颇多感想。

  在沪港通推出前,与其相关的每一个动向都是热点话题,甚至还会带来股市波动。然而,从推出后几个交易日的情况看,却没有出现各方期待的热度,显得有些“冷”。数据显示,沪股通首日130亿元额度很快用完,但随后几日就迅速减少,至第三天额度使用率已降至两成。此后虽有所转暖,但额度使用仍只有一半左右。相比之下,“南下”参与港股通的资金更少,每天的额度使用率已降至一两个百分点。

  沪港通没有一登场就火爆,其实不奇怪。作为一项着眼于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制度安排,沪港通不仅是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这样一个“开历史先河”的探索性举措,平稳起步、渐入佳境才是适宜的状态。如果一上来就是急火猛攻,反而煲不出一锅“好汤”。此外,目前对参与者设置了较高门槛、投资者对新市场需要熟悉的过程、相关投资产品还在酝酿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沪港通平静、平稳的开局。

  细究起来,沪港通“热”与“冷”的变化,与一些投资者过于在意其短期效应不无关系。毫无疑问,沪港通是股市“利好”,但其着眼点并非只是眼前,更在长远、在全局,不能将其仅仅看成炒作题材。在沪港通推出之前,网上即有“万亿元海外资金将进入内地市场”的观点在传播;有人还圈出沪港通概念股,提前潜伏等待拉升。然而,等到真正推出之后,资金并未如期待中的蜂拥而来,不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所谓的“热”和“冷”,是不恰当预期带来的主观感受而已。

  股市是一个逐利场所,对各种信息高度敏感。面对每个重大消息,投资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对股市走势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正常反应。然而,如果只是以“短、平、快”的思维看市场重大改革举措,就会产生偏差。有些改革具有“缓释”特性,其功效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发挥;有些改革短期可能还有阵痛,却是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历程。因此,看待重大改革举措,需要长远、全局的视角,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回想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刚刚推出时,很多人认为是“大扩容”,市场在恐慌中一度跌破1000点整数位。一段时间后,这一改革的意义才被充分认识,并成为推动股市走牛的重要因素。

  近期一个类似例子是注册制改革。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有人由此产生担心:注册制会不会带来新股“大放水”?股市能承受得了吗?亏损公司也能上市,“圈钱”是不是更容易了?显然,如果从这些角度看待注册制改革,却忽视其对市场制度完善的重大作用,就很难形成正确认识。

  A股市场前几年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人说缺钱,有人说缺好上市公司,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近来市场不断走强,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于制度变革的期待。可以预期,沪港通之后,仍会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这将为股市的健康发展打牢根基。就投资者而言,也要从题材、概念的框框中跳出来,更为理性、全面地看待这些改革。如此,才不至于在市场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