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更多的“小微刺激”

2013年07月29日 09:28   来源:人民日报   百 合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在统筹考虑政策效力和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对小微企业加大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这对于解决当前小微企业实际困难、缓解经营压力、提振发展信心,确实是一场“及时雨”。

  这一政策,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直接实惠,涉及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据专家测算,目前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3%,营业税为5%。以月营业额接近2万元的小微企业为例,免征政策实施后,企业每个月可以减轻税负大约600元到1000元。600多万户小微企业加起来,减负规模就是几百亿元。

  同时,这些小微企业可以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更有利于税负公平。早在2011年11月,个人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就已经上调到2万元,月营业额2万元以下的无须缴税。而以企业身份注册的小微企业,即使月营业额达不到2万元,仍要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这些小微企业的经营境况和规模与个体户差不多,但税负却不一样,显然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有些小微企业为了享受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不得不变更登记为个体工商户。而减税后,“小微”的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发展环境更宽松,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就业最大“吸纳器”的效应。

  小微企业规模虽小,却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这些“细胞”能否健康生长、充满活力,直接关系到“饭碗”和“腰包”,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日子好过了,就能为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的“助推器”,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帮扶“小微”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个迫切的民生问题。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占到全部企业的九成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草根”企业大多是小本经营,起步低、利润薄,吸纳的多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在市场上自主创业、摸爬滚打很不容易。经济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小微企业往往最先受到冲击,甚至伤了“元气”。没有政府的支持帮助,“小微”很难靠自身的力量闯过难关。

  当前,小微企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成本增加,融资难、融资贵,再加上一些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企业负担沉重,生存步履维艰。为小微企业排忧解难,还需要多管齐下,从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比如,在统筹考虑政策效力和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税收优惠、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给小微企业更大的政策倾斜;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简化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创新金融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鼓励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给“小微”更多阳光,让这片“绿草”茁壮生长,更好地发挥小微对稳增长、扩就业的作用,经济才能生机勃勃,发展的基础才能更扎实,全社会创业创富的动力才能更强劲。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沪港通的“热”与“冷”    2014年12月01日
  • ·打蛇就要“打七寸”    2013年09月16日
  • ·银行理财需防“李鬼”    2013年01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