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吃垮一个面馆:"背靠公款好乘凉"是错误的生意经

2014年12月01日 07:22   来源:红网   郭元鹏

  2006年,沙师傅在延安市宝塔区元龙寺乡开了个面馆,面馆开张之后各村的村干部经常来吃饭。“一般就是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沙师傅说,自己的面馆只卖盖浇面、炒面,但因为外债太多、资金短缺,不得已在2012年关了门。沙师傅说,元龙寺乡有32个村,每个村都在面馆赊过账。平均下来,每村每年能消费2000多元,都是以村委会名义公款挂账。(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好好的一个小面馆就这样被“小村官”吃垮了,这确实让人痛恨。32个村,每个村子一年都会吃掉2000多元炒面,一个村子里的小官员不多,2000多元就会是400多碗面,这岂不是每个村子每天都会在这里吃上一碗面?一碗面再小,这也是腐败。吃了不给钱更是嚣张的表现。

  我们在辱骂这些“小村官”嚣张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经营理念的问题。毁掉面馆的是“小村官”还有面馆的经营者“沙师父”。这些“小村官”来店里吃饭全是赊账固然不对。可是“沙师父”总是希望“背靠公款好乘凉”的经营心态也是有问题的。

  “沙师父”的面馆开在了乡政府附近。如果说,“沙师父”有所畏惧,也只能是害怕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给其穿小鞋,害怕管理部门给其出难题,比如说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安监部门、卫生部门来找茬。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到“沙师父”店里来赊欠吃饭的恰恰不是监管人员,而是下面的村干部。经营的地点不是村里的一亩三分地,村干部也没有监督权,更没有查处权。可以说,得罪这些村干部们对于“沙师父”来说,不会有多大影响。要说有什么影响,大不了这些人不来吃面。也就是说,面对32个村的村干部的赊欠吃面,“沙师父”完全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赊给他们吃,二是不赊给他们吃。

  那么,“沙师父”为啥还是赊给这些人吃了呢?而且在一次次赊欠不给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赊给他们?从“沙师父”的话语里已经找到了答案,他是这样说的:“生意本来就冷清,也不敢惹恼他们。”这才是“沙师父”将一碗碗面赊给“小村官”的原因。这就是生意理念的问题。你做生意岂能只是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更应该吸引更多老百姓。或许“沙师父”心里也有一笔账,一个村一年消费2000元,32个村就会是6万多元。这岂不是一笔好买卖?恰恰是“沙师父”眼中的好买卖害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这种生意人很多。他们做生意的目标就是政府,就是官员。在中央整治舌尖腐败之后,很多大宾馆、大饭店都出现了亏损,有的商家甚至怪罪政策毁了企业。其实,他们忘记了从自身找问题,生意不能依靠畸变的公款消费,而应该在老百姓身上找市场。当一个小面馆做生意的目标是那些“小村官”的时候,你这生意理念就是有问题的。把生意的关注点放到官员身上,放在政府身上,放在赊欠身上,本身就不可能长久。

  “小村官”在赊欠的时候有没有被威逼?我想这些人还真没有这个能力。是“小村官”毁了面馆,但是“沙师父”们是不是也该放弃“背靠公款好乘凉”的错误经营理念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