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如今所从事的工作,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过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最近3年,他主导或以主要参与者身份完成了27项具有专利的小发明;5年时间,发表中英文论文8篇。(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既没有出国深造,也没有进入电力相关科研院所做研究或到高校当教师,而是选择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当起了一个小班长。谢邦鹏的这一选择,在不少人看来是大材小用,是自我埋没,不过,谢邦鹏却不这样认为,他对自己的选择有着另一套说辞:“我喜欢在一线工作,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
这并不是谢邦鹏冒傻气之言,而是富含哲理的金玉良言。正是他扎根在第一线、最基层,让他有了丰厚的实践积淀。最近3年,他主导或以主要参与者身份完成了27项具有专利的小发明;5年时间,发表中英文论文8篇。这些便是最好的说明和证明。
毋庸置疑,清华大学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能在清华大学镀镀金,是许多学子及家长的梦想。但也毋庸讳言,清华大学传授的理论是高深的,清华学子倘若和那些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去比技能、比操作,恐怕还是“菜鸟”一只。再高深的理论,最终都要去接地气,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不少高校包括清华大学的超一流名校的学子,眼高手低、知行脱节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社会实践是大课堂,生产一线是大熔炉,忽视了让优秀人才到一线去接受实践锻炼,人才再优秀,可能也会缺少创新后劲。谢邦鹏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能敢于和乐于蛰伏在生产第一线和最基层,他走对了路。正如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卢强所力挺的那样,“我支持并赞成具有高等学历之才俊,厉行于生产一线,使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这不仅不是轻用人才,反而是历练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要想成为“高大上”的优秀人才,基层和一线这一课绝对要补上、多上,谢邦鹏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