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河南省第四届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上,金水区“一校一品”的阳光大课间让参会者津津乐道,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王登峰说,下一步,全国计划建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按照金水区的模式,学校保证每天一节足球课……积极组织校级的比赛、联赛,组织各个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联赛。(11月12日《郑州晚报》)
事实上,关于推进足球进校园的工作,前期已经做了不少。今年8月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公开表示,将重点推进校园足球,计划用三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增加3倍,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前不久,国务院还出台了具体文件,要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所以,王司长的表态在前期就已经有信号了。
面对中国足球薄弱的现状,不少声音也都表示要把足球进校园,期冀能够从娃娃抓起,从而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为国家争光。然而,具体到每次校园足球政策出台的时候,却不能消减人们对其功利化的隐忧,因为校园足球的功能定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是纯粹的,它不同于社会足球的竞技性质,必须要将其与社会足球区别开来。
揆诸现实,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众所周知,当下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严重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往往成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足球进校园,其本意应该是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可个人体质的增强却是一个长期的隐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竞技体育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把学生的比赛成绩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其学生整体上身体素质提高往往效果明显得多。
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说,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从足球进校园的成本来看,其会被异化为竞技体育同样符合一个理性人的决策。据有关资料显示,之前5000余所的定点校园足球学校仅有经费5600万元,这样的经费支撑已然像是在“撒胡椒面”,收效甚微,而现在要扩展到两万所,保守估计,这将会带来每年至少两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试问这笔钱多哪里来?
显然,在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的情况下,校园足球扩展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具体到校园足球的教学当中,场地维护、教练聘请、器材购置和更新……后期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去维持,如此一来,又怎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校园足球来提高身体素质?我看其效果如何真还有待观察。在此语境下,学生整体上的身体素质不能靠有限的校园足球经费来提升,那么选择搞竞技体育,把有限的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教练,然后去参加比赛拿奖牌为政绩加分,而各级学校举办的比赛、联赛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平台。
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就不会有类似的担忧,因为人家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里的参与不仅是提供资金来促进校园体育运动的发展,而且是通过社会上的专业协会主导等方式,促进体育从竞技走向普及,最终达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理性来看,这种模式显然可以打破当下中国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