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积极顺应城市化进程加快、主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社会治理任务明显加重这一新形势,通过调整党的组织设置、优化党的活动方式、改进党的活动内容,推动组织、队伍、资源、机制等有机融合,探索构建基层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党对城市的领导,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不断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取得较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推行组织融合,把党组织建到社会治理网格中,实现为民服务“零盲点”。按照“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在38个社区党委下增设181个网格党总支,与全区181个社会治理网格融为一体。一是纵到底“沉下去”。纵向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楼群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层层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示范户,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延伸到每家每户,让党组织和党员真正融入群众、根植群众。二是横到边“无缝隙”。横向建立“三类”党组织,在商户建立联合党支部,在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建立条线党支部,在房屋征收、项目建设等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使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渗透到各行各业,不留空白。三是全覆盖“立体式”。强化辖区单位共驻共建,通过组织共建、责任共担、民事共商,服务共抓,逐步完善“立体式”区域大党建运行服务格局。
推行队伍融合,把服务力量汇聚到网格中,实现为民服务“零缺位”。一是打造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由社区党委统一整合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对专职社区工作者、民政、人社部门协管员、政法委网格员,实行统一管理,星级滚动考核。二是打造亲民化的党员队伍。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知民情、问民计、解民忧、化民怨。社区离退休老党员充分发挥自身政策、经验、知识、威望等优势,为社区建设和服务群众奉献余热。组织高校党员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帮扶关爱、心理慰藉等力所能及的服务。三是打造特色化的志愿者队伍。在每个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组建政策宣传、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环境保护、敬老爱老、纠纷调解等专业化、特色化的志愿者队伍,提高服务群众的专业化水平。
推行资源融合,把服务内涵深化到网格中,实现为民服务“零障碍”。一是整合党建共建资源。社区党委依托党建共建联席会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党委牵头、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体化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利用驻区单位运动场、图书馆、食堂、医务室、停车场等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二是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全区287个社会组织在社区备案,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的作用,上海路社区党委引入“心苑社工服务社”,组织实施了“情暖夕阳红”“智力之家”两个项目,关爱社区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取得很好效果。三是整合信息平台资源。将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治理网络信息系统并网,使两个信息系统有机融合,提升党员直接服务群众信息化管理水平。
推行机制融合,把工作活力体现到网格中,实现为民服务“零滞后”。一是融合民情收集机制。建立“网格书记+网格长+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的管理服务队伍,按照“早碰头、日双巡”的要求深入网格,走访居民、排查矛盾、了解需求,由网格党总支统一梳理并及时将信息与进社区在职党员沟通对接,使进社区在职党员真正做到“进一扇门、知一家人、结一门亲”。二是融合困难帮扶机制。由党员深入居民小区拉网式摸排,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体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并建立动态数据库,开展“点对点”“千帮千”结对帮扶,着力解决困难群体最急、最盼、最难的问题。三是融合挂牌销号机制。对排查上报的问题,采取限时办结、归口办理、多方协调等方式,实行挂牌解决,办理一件销号一件。四是融合督办回访机制。对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网格)所办事项进行跟踪督查督办,避免多头督查,增加基层负担,确保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今年以来,全区在职党员通过进社区进网格进社会组织,为民兴办实事2107件;网格排查化解各类问题30000余件,群众受惠面达97%;加大辖区资源整合力度,辖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0.94%;2013年度省群调队调查结果显示,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高达98.5%。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清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李焱)